公告版位
各位學員請注意,文章發表請統一使用"黑色標楷體與字體12" ,謝謝

我們常聽到人們說:

「學習音樂可以陶冶性情、培養氣質」、

「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此一言論,

得到醫學界證實了。

 

根據外媒報導,最新的青少年精神病學研究顯示,

孩子學習音樂可以幫助控制情緒、增加注意力,

還可以降低孩子的焦慮感。

 

美國佛蒙特州大學醫學院

(University of Vermont College of Medicine)

研究團隊表示,

演奏、學習音樂能對大腦的控制行為區域

可產生正面積極的影響。

 

大腦皮質層變化

影響情緒與外在行為

研究分析了232名6歲到18歲孩子的

腦部核磁共振造影掃描(MRI)資料,

藉此研究學習與演奏樂器與大腦之間的聯繫。

研究結果發現,這些孩子,隨著年紀增長,

大腦皮質層厚度隨之增加,

而大腦皮質層特定區域的厚薄變化

與外在行為和情緒問題密切相關。

 

 

音樂心靈藥

降低孩子不安與焦慮

 

因此,主導研究計畫、

佛蒙特州大學醫學院教授James Hudziak醫學博士認為,

不論是演奏音樂或學習樂器,

確實能影響大腦中的皮質厚度,

間接幫助孩子的記憶力、注意力、自我控制力,

對於孩子的組織、邏輯能力和規劃能力等有相當大的幫助。

Hudziak教授更認為,對有心理、情緒問題的孩子來說,

音樂可緩解孩子的焦慮與不安感,

並指出,一把小提琴比一瓶藥丸好,

音樂的幫助比服用藥物更大。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 2016/01/14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暑假準備開始倒數計時,小朋友好興奮、爸媽好頭痛。想起家裡那隻小的滿心期待在暑徦大玩特玩,心裡就有點「挫」。要認真計畫呢?小小人又張著無辜大眼睛說:「爸爸媽媽,我上了好多、好多課,難道不能休息一下嗎?」但是不計畫呢?聽到隔壁李、王、陳太太討論要怎麼安排才藝班、游泳課、夏令營、甚至是進度班。小朋友會不會輸在起跑點?唉~荷包又瘦了不少。

這次專欄可不是要幫你一網打盡暑假活動DM,計算CP值(請不要點回上一頁啊!)。而是教爸媽如何用家中的彩色筆和圖畫紙,不用厚厚講義和昂貴的科學儀器,輕鬆幫小小人補一補「科學」,這就是【科學不難專欄】的精神啦。準備好紙和筆了嗎?跟著【科學不難】一起GO。

在動筆之前,得先認真收集科學研究的題材──就是小朋友嘮叨不休的「為什麼」。隨機挑一個就可以來著手,譬如是「為什麼鉛筆可以寫字?」

第一步:「畫」出題目

將這個問題「畫」在圖畫紙的正中央,注意是用畫的喔。所以小朋友或許會畫出一支鉛筆、一張紙,別忘了還有一個大問號?

▲來個大問號

第二步:找出關鍵

開始反客為主問問小朋友,是鉛筆的哪個地方可以寫字呢?是前面尖尖黑黑的地方對吧。那就請小朋友在附近的空白地方畫出來這個尖尖黑黑的部位,要畫得愈大愈好。最後再畫一條線連到正中央的問題。

▲鉛筆尖尖黑黑

第三步:多多比較

還有哪些筆也可以在紙上寫字呢?有彩色筆、蠟筆、原子筆。把這些筆都畫在鉛筆筆尖的附近。並讓小朋友自己想一想,這些筆頭有什麼不一樣?有粗粗方方的、細細尖尖的、圓圓胖胖的。那麼顏色呢?有黑色、紅色、藍色、綠色,好多好多顏色。

▲筆一筆

第四步:延伸發展

這時候就可以問小朋友好多好多問題,包括是不是黑色的筆尖畫出來就是黑色;畫出來的線是水水的、還是粉粉的;哪種筆的顏色最多?別只是想,也趕快用筆畫下來,畫得愈大愈好。

沒想到一個簡單的問題「為什麼鉛筆可以寫字?」,竟然可以發揮出無數可能性和創造力。在這觀察與畫畫的過程中,小朋友自然而然練習思考、結合生活經驗(所學到的知識),接著分析、歸納,最後就是推理。只要幾隻彩色筆和一張圖畫紙,練習科學思考的概念就是這麼輕鬆簡單。

不過在簡單的步驟中,也是有一些訣竅要注意喔,譬如說盡量不要催促或是指正小朋友,就算畫錯了,也沒有關係,讓孩子們發揮最大的想像力,讓他們自己說故事。也不要讓小朋友寫字,或是用電腦打字,雖然這些輸入內容的速度都很快,但是卻沒有留給小朋友思考的時間,失去練習圖像思考的機會。

不過可別這麼結束了,哪些紙可以寫?用什麼筆寫才可以用橡皮擦擦掉?這些問題還可以繼續發揮喔!不妨利用這個週末,來個親子腦力大激盪,盡情揮灑自己的作品。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一陣子,翻開報紙或是打開電視,新聞一直報導,GDP下修(保2無望),失業率上升,景氣連續八個藍燈,人民的「幸福」指數下降,「痛苦」指數確增加。

每個人都希望「幸福」,生命的原則不就是在追求幸福嗎?人一生都在找尋幸福,但找到的往往只不過是短暫的快樂,不是真正的幸福?人常常因為經濟、健康、家庭、感情等等因素常常生活在痛苦中。

一、「幸福」的認知

幸福是什麼?是平凡生活中突然中了樂透,是天天不愁吃穿、不停玩樂,是多年的夢想終獲得成功,是身邊擁有年輕貌美的紅顏知己,是在人生災難中的重生,是仕途上升官發財、、感覺似乎每項都有,又感覺每項是那麼的空虛。

一般人每天在渴望著「幸福」,卻無法理解它,甚至不知道幸福就在自己的身邊,只是我們缺少一雙發現幸福的眼睛,蒙蔽了原本滿載幸福的澄澈心靈。幸福的認知是什麼?

1.幸福是一種權利及恩賜:幸福是一種權利及恩賜,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只要你相信。同時基督徒的生活是被幸福包裹著的,只要我們用心去思索,我們就會感覺到幸福的恩賜。

2.幸福不是依靠有形的物質:真正的幸福不是依靠金錢、物質等外在的生活需要及生活條件的滿足,而是一種因著信仰,而得到喜樂的情緒一直持續。

3.幸福是一種心靈的體驗:這種感覺應該是愉快的、滿足的,使人心情舒暢,甜蜜快樂的。有時候,平安健康地活著,自由自在地呼吸,身邊有珍惜自己也值得自己珍惜的人,就已經是莫大的幸福了。

有人說:「幸福不是在乎外在的條件,而是一種人生的態度,它是一種心裡的『滿足』感」。換句話說幸福就是一種滿足快樂的心態。

二、社會的「幸福」元素

咱利用科學的方法,來製作五組社會的「幸福」的元素?

1. 幸福=(吃得下)+(睡得著)+(想得開)

吃得下意味著身體健康,睡得著這意味著思想沒有壓力,心中沒有糾結。不生病才吃得下,沒心事才睡得著。人生在世要活得明白、活得痛快,還要想得開:碰到挫折、冷落、委屈、傷害、災禍時都要想得開。

2. 幸福=(圓滿的親情)+(真摯的友情)+(甜蜜的愛情)

人生就像車站,在起點總會有家人噓寒問暖、給予鼓勵,這是親情。

在行進過程中,有人來來去去,或許是萍水相逢、或許是患難之交,

友情總扮演了最佳調味劑。人生的旅途到了定點,美麗的風景會想和

另一半共賞,旅程中的挫折會想和伴侶共擔,偉大的愛情於焉誕生。

3. 幸福=(認真生活)+(隨時感恩)+(關懷別人)

認真的做好每一件事,將使心靈充實不虛。感恩身邊所有的事物,所謂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懂得感恩的人,必懂得惜福和知足,並能體會自己的幸福。關懷別人,不只是幫助別人,更是幫助自己,唯有在關心別人,替他人分憂的時候,人們才不會只注意自己的不幸。

4.幸福=(平安)+(滿足)+(回饋)
自己平安,是家人和愛人的心安﹔家人和愛人的平安,是我們心安。捨去不必要的慾望,使自己可以滿足,那猛獸就不再飢渴,牠可以因「滿足」而被馴化成溫順的小兔子。施比受更有福,當你行有餘力而能回饋給曾經幫助過你,或是你根本不認識的人,相信也能為你的幸福加分!

5.幸福=(珍惜擁有)+(享受生命)+(無悔的愛)

只要珍惜身邊一切,用心感受它的祝福,幸福的滋味就在蔓延。快樂

實在地渡過每一分、每一秒,歡笑讓人有活力、有感動,幸福的另一

角便深藏於此。愛給予人不一樣的世界。愛的心靈交流,無私的付出,

愛的真諦就是要讓人幸福。

人生幸福,是以「有沒有意義」來決定幸不幸福,不能只有外在形式上的幸福,必須要有意義內涵的幸福。幸福是由需要的被滿足,這個需要不盡然全是外在的生活需要及生活條件的滿足(肉體的需要),才是幸福。所以幸福必須要有內在的需要(心靈的需要),「心靈的需要」必須有意義、有價值,這需要總是讓隱藏看不見的。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到底要多積極才算積極?到底要多正面才夠正面?
坊間有太多激勵或心靈課程,教導學員「我最棒!」「我一定可以成功!」等口號式激勵語言,一位病患甚至說:「我最棒的『藥效』大約持續一周,之後又掉入自責、後悔的萬丈深淵。」心理學告訴我們,當內在的自己與外在的自己距離越遠,個體會越焦慮,可見,如果不是真正的改變自己,尤其是想法的轉化(TRANSFORMATION),這些表面化的激勵話語,賞味期是極有限的。

正面思考這種東西,真的有很多迷思,
通常我最討厭別人分享正面思考的能量給我,尤其是在我心情低落沮喪的時候,
並不是我真的討厭接收正面能量,
其實我也需要正面能量,
但那些發送正面能量給我的朋友們,
往往都認為:「就是因為你都不做正面思考,才會走不出來啊!
講得好像正面力量就是最佳解藥,只要你能這樣想,問題就解決了~

解你老木,如果真的能想開,我就不會憂鬱了啊!

精神科醫師說得很好:,
精神科醫師:罹患憂鬱症的,往往都是那些過度正面的人
我每天都會面對想法負面、或一直想盡辦法要正面思考的患者,我慢慢理解『正面想法』絕非萬靈丹,它就跟『負面想法』一樣具有殺傷力,通常,這也是現代精神醫學的一大陷阱-以為只要正面思考就可以解決一切困難!

真的,太中肯了,
常常在臉書上看到一堆分享正面能量的人(最常是那種加入直銷事業的人),
我都很想問:「真的碰到讓你很難過很難過的事情,你還能像這樣自拍笑臉,分享正面能量話語給大家嗎?
少來了,人通常都是在快樂的時候才有辦法真正地正面樂觀與積極,
人心不是鐵打的,是容易受到情緒波動的,
過於用正面思考去壓制心中不斷湧現的負面情緒,
那只能說是一種「自慰式的洗腦」。
要不然,也不用找精神科或心理醫師了,大家都直接去加入直銷聽一堆正能量課程不就好了?

據董氏基金會統計,心情不好的人最討厭的三句話,
排名第一的就是「想開一點」
第二句話「別想太多」
第三句呢,就是「放下」
三句話的共同特點就是要我們壓抑或忽略負面思考。
.........就已經很憂鬱了,還要我們壓抑或忽略,
這就好像你傷口已經像噴泉般地在噴血了,
然後旁邊的人還跟你說:「你趕快壓住止血啊!」「你不要再讓他流血啦!」
廢話,血是你在噴的,難道你會不知道要趕快止血嗎?
如果真的能輕鬆壓住,那血就不會源源不絕地一直噴出來啦!
難道正在憂鬱悲傷的人,會不知道要「想開一點」、「放下」嗎?
其實我們更多時候需要的是一種「同理」、「陪伴」,
而不是立即就要讓自己康復!事實上也不可能立即康復!

真的沒有必要不准自己出現一丁點負面思考,
或是不容許自己出現一絲軟弱,
又或者是讓自己假裝沒看到眼前的問題。
因為負面思考能幫過度的正面想法扮演踩剎車的角色
以負面評估,正面解決來面對困難挫折」這才是最好的方式!

充斥著正面想法的人,反而才是最容易生病的人,
因為「過度正面讓人忽略危險,變得無法適應現實,無法適當宣洩內心的負面情緒。
對!就是明明自己心中也有不少負面想法,
但是都壓抑著不說,洗腦自己,也洗腦別人,
讓自己一直有種「我可以的」、「我是樂觀堅強的」錯覺,
問題是,人本來就沒有鋼鐵心,
負面情緒壓抑久了,其實很容易讓人忽略現實的危險與困難,
然後「正面的人可能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的身體症狀明明已經厭倦演出正面積極,卻無法變得負面心理失衡狀況只好表現在身體上。
一旦意味過來自己真的撐不住,爆炸了的時候,
往往已經發病,已經是嚴重的憂鬱症了!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精神科醫師、心理醫師在解決患者問題,接收來自於他們的大量負面能量的背後,
有不少人需要靠藥物來安定自己的情緒,但往往效果有限,
於是很多精神科、心理醫師反而自己得了憂鬱症!
你說,他們難道不知道要正面樂觀,難道不知道要好好排解自己的負面情緒嗎?
他們知道,但就是因為太想要讓自己正面樂觀來對抗憂鬱沉悶,
所以忽略了心中早已積滿的負面情緒,最後一次爆出來,
就好像土石流,直接把穩固的橋樑給沖垮了...

所以拜託,不要老是這麼正面思考,
負面思考也很重要!
這也是為什麼臉書現在出現不少負能量的話語,會廣受歡迎。
不是大家都那麼自虐,不是大家都這麼喜歡負面,
而是很多時候,這種負能量反而能讓我們有種「被同理」的感覺,
那是一種「原來不是只有我這麼悲慘,我還有同伴,我們可以一起面對困難」感覺。
這要比那些正能量大師在一旁告訴你「加油,你可以的~你可以再重新站起來的!」
然後把手伸出來,人卻在遠遠的地方........
我想所謂的正能量,很多時候其實給的不是解藥,反而是一種無力的「距離感」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 洪蘭 中大教授

我的牙醫師在他候診室的牆上,掛了一張他兒子小學六年級時畫的畫,昂貴的畫框代表了父親對兒子的肯定,想來這孩子一定很幸福,因為每個人都需要別人的肯定。

作家黃春明在念屏東師專時,有天校長找他去家裡吃飯,他以為是鴻門宴,戰戰兢兢的站在門口不敢按鈴。想不到進去後,看到餐廳牆上掛的竟然是他的水彩畫。一個從來不曾被稱讚過的孩子,頭一次被人肯定,這人還是校長,他的眼淚不禁奪眶而出。桀驁不馴的天才從此改邪歸正,成為現在的國寶了,可見被肯定的力量。

有一個實驗是請大學生來實驗室用樂高做機器人,第一個成品發給獎金美元兩元;第二個少十一分,給一元八角九分;第三個再減十一分,給一元七角八分,以此遞減,學生可以一直做到不想做為止。實驗分為兩組,第一組做完後,實驗者把成品收到盒子裡,放到桌下,再給他一盒新的樂高去做;第二組做完後,實驗者當著學生的面把他剛剛完成的成品拆掉,放回盒子中。第二組學生瞪大眼睛抗議:「你在幹什麼?」實驗者說:「抱歉,我們的樂高不夠,必須拆掉重複使用。」學生聽了心裡不舒服,做一做就不想做了;而第一組的人一直做到沒有報酬了還在做。

這就是被肯定的力量,雖然再做已經沒任何酬勞,只要有成就感,還是願意繼續;相反的,雖然每次做都有報酬,但是一想到做完就會被拆掉、徒勞無功時,再多錢也不想做了。

很可惜是,我們雖然知道孩子需要被肯定,我們的做法往往背道而馳。有許多「盡責」的父母晚上陪孩子做功課時,常會拿橡皮擦把孩子寫不好看或超出格子的字擦掉,要孩子重寫。孩子的感覺就像第二組的大學生一樣,覺得自己在做白工。有個孩子大哭說:「我寫了兩次都被你擦掉,現在你寫,我寫過了。」當孩子手臂的小肌肉控制尚未成熟時,寫字難免出格,處理的方式應該是放大格子,而不是一直擦掉他辛苦寫的字,這是強人所難。沒有成就感會使他失去學習的動機。

人都渴望別人的肯定,不然不會有這麼多人無時無刻不在臉書打卡,企求別人的讚。只是幼兒園老師都會把孩子的作品貼在牆上給大家看;父母也會把孩子的塗鴉貼在冰箱上頭,或寄去給祖父母看,為什麼孩子長大,對自己感到迷惑、需要肯定時,我們反而忘了呢?孩子愈大,大人愈不肯定他,老覺得他不夠好,最後學校布告欄中貼的就是記大過的公告了。

說起來,父母根本不需要陪孩子做功課,做功課是他的責任,應該從小訓練孩子對自己分內的事負責,父母不要在家中再扮演老師的角色,上學八小時跟老師的相處已經夠了。家,應該是親子享受天倫之樂的地方,發展心理學家說「父母陪孩子玩和管教他的時間,應該是七比一」,太多或太少都不正常,這個實驗或許可以給父母一些啟發。

結 語︰ 每個人都需要被肯定,尤其是孩子。孩子的學習過程給予鼓勵及肯定,就能使他們更具努力的動力。多數師長、父母經常忽略了肯定讚美自己的孩子,若努力的學習却不被肯定,得不到成就感很容易就會失去學習的動機.期許天下父母都能用心感受孩子的努力給予支持肯定.

<25號 洪憶萱>

  引用資料來源: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69593-%E6%B4%AA%E8%98%AD%EF%BC%9A%E9%99%AA%E5%81%9A%E5%8A%9F%E8%AA%B2%EF%BC%8C%E4%B8%8D%E5%A6%82%E9%99%AA%E4%BB%96%E7%8E%A9/?page=1

 

文章標籤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讓寶寶自己吃飯,對照顧者來說簡直是一場大災難,因為寶寶總是吃得髒兮兮、亂糟糟。但其實,吃飯吃得亂糟糟的寶寶,更有助於學習。

如果告訴你「吃飯總是吃得全身滿地都是的寶寶,將來能學得更好」,也許會讓爸媽清理時比較甘心。

根據美國《時代》雜誌網站新聞報導,寶寶的大腦能快速記住「積木、蘋果、爸爸」這類「不會輕易改變的固體」名稱,但流質、非固體的東西則容易讓寶寶困惑。

美國愛荷華大學研究一歲半的寶寶如何學會分辨14種流質、半固體食物(如湯、蘋果汁、牛奶、布丁),發現那些不只用看的,還用手拿、玩食物、吃得亂七八糟的寶寶,最有辦法辨識這些食物。因為他們學到了碗裡、掉到桌上、地上的食物的形狀不同,卻仍是一樣的東西;碰觸感覺食物,也幫助他們記憶這些食物的質感、稠度和其他食物有何不同。

------
別再逼孩子把飯吃光

文/李岳霞

「哇,你把飯吃光光了,你好棒!」

「把碗裡的青菜吃掉才可以下桌。」

「飯全部吃完了才可以吃布丁。」

多數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好好吃飯,甚至不惜使出鼓勵威嚇、連哄帶騙等各種手段讓他們「把飯吃完」。近期發表在美國《兒科》雜誌上的一項實驗發現,超過半數的美國父母會要求家裡的青少年把盤裡的食物全部吃完,不能有剩菜。有三分之一的父母在孩子表示吃飽後,仍要求他們再多吃點,導致孩子常吃得過飽。

為何父母這麼執著於把飯吃完?《紐約時報》網站新聞指出,我們從小被教育不能浪費食物,主要是因為我們的父母、祖父母和無數代祖先都活在食物資源匱乏的年代,那時代的小孩必須充分把握進食的機會,因為下一餐不知道會在哪裡。但如今,我們活在一個有正餐、有下午茶、還可以去夜市吃宵夜、或隨時去便利商店買零食的世代,小孩多半餓不著,但孩子與生俱來還是有控制飲食的能力。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理解思考的過程:專注模式與發散模式

2001年,神經科學家發布研究,理解大腦在不同的狀態下,底下的神經元訊號會在不同神經網路之間切換,有兩種基本的模式:「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理解這兩種模式對學習非常重要。

「專注模式」跟大腦前額葉的專注能力有關,你聚精會神時,專注模式可以立刻啟動。發散模式就是當你專注一段時間,感到很累開始分心或是神遊,你想散步、淋浴,搭公車或是聽音樂。日常生活中就是這兩種模式在切換。

「專注模式」用彈珠台比喻,其橡皮樁整齊、緊密地排列。而想法像彈珠,彈出去的時候因為對付你很熟悉的問題,基本概念可以在你腦中緊密連結,依循你過去體驗過的路徑,彈珠走得很順暢。

但如果你開始學習從來沒學過的數理概念時,你的神經傳導無法引導你思考,甚至你的直覺會讓你陷入錯誤的思維,這時可以從「發散模式」著手。「發散模式」的彈珠台裡,橡皮樁比較少,彈珠可以彈更遠,是大範圍的思考方式。

當遇到難題,必須先很專注去解題,再切換到發散思維。

運用到考試或工作上,就是先從最難的題目開始,一旦你開始覺得不知道怎麼寫就停下來,去看其他題目轉移你的注意力,潛意識你的腦袋還是在處理最一開始的題目。回去最難的那題時,你會發現你想通很多步驟。

怎麼戒掉拖延習慣

我們傾向把事情拖到最後一秒鐘才做,因為在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而拖,大腦產生不開心的感覺,就會找讓自己開心的事情,比如說上網、玩遊戲。拖延像上癮,給你短暫刺激,卻會造成不好的長期影響。

到最後我們只能用專注模式去學習,感受到的壓力會增加,你在腦中留下的記憶不牢靠,因為你無法利用兩種模式的切換去幫助你融會貫通。

但如何改變拖延的習慣?可以用「番茄時鐘」法提升專注力,下載番茄時鐘app後第一步,先把所有讓你分心的事物關掉,第二步是將這個時鐘設定二十五分鐘,並在這段時間內專注工作。第三,就是給自己獎賞。

睡覺前可以處理棘手問題,並列出任務清單,隔天起床先解決最不喜歡的任務。切割任務,也會有幫助,因為一次做一點點,痛苦感覺不會那麼強烈。

睡眠與運動之必要

睡覺的時候,腦細胞會收縮,細胞之間的空隙變大,可以讓腦脊髓液流過,沖刷白天腦中產生的有毒物質,睡眠可以清理這些物質,讓大腦維持健康。除了可以清除瑣碎的記憶,大腦在睡眠時期還可以針對困難的內容,強化腦神經的連結,固化結構。運動也是一樣。有研究發現,運動可以增加大腦的神經元(神經細胞);神經元愈多,神經的連結就愈緊密,思考力會增強。

多練習Practice makes permanent

通常大腦的工作記憶區可以記住的事情多寡不等,但當你專注在某件事情,你的注意力像是章魚,把觸角往外伸展連結大腦不同部位,觸角跟觸角又會產生連結,連結工作記憶與長期記憶。但如果專注的時候又分心,會占用一部份的工作記憶,效率變差。

我的學習方式裡提到記憶組塊(chunk),透過練習可以協助發展建構這些組塊。組塊是把細碎的資訊整合成有意義的概念,彼此連結,任何專業領域都需要。舉倒車為例,我們第一次學倒車會覺得很困難,但你一旦透過練習,建立習慣,將這些步驟集合成組塊,一旦學會,你甚至可以邊聊天邊倒車。

但太強大的工作記憶,也不一定是好事情。有的人因為資料庫很大,反應很快,就像是賽車腦。相反地,有些人記憶力很差,無法一次思考太多事情,在課堂上容易注意力分散,但這種人比較有創造力。

思考慢的人需要花更多時間去理解發生什麼事情,一旦將知識模塊化後,就能靈活運用並進行創新。賽車腦卻容易被腦中資料庫侷限,被直覺與定見影響。

如何真的知道自己學會了沒?

學習的時候常會有錯覺認為自己已經學會,有兩種方式可以克服。

第一種方式就是測試(Testing):不斷試驗自己,測試是最好的。記得使用索引卡片(flashcards),他不只能用在學習語言,也可以運用在數理方程式。而很多時候上課會分組學習,練習解釋概念給別人聽,但事實上只有我們真正理解,才有辦法跟別人解釋,所以最好的學習方式還是先教會自己。

第二種方式是回想(Recall),當你學很難的東西,最好的方式就是別過頭,試圖回想自己是否記得章節的重點,比起用螢光筆畫線重複閱讀,透過回想可以幫助理解內容,而非只記得隻字片語。

你不是沒有天分,你只是不知道如何學習。人們常常說要追隨熱情,但是熱情源自於我們擅長的事情,讓你擅長的東西更加擅長,但有些事情要專精需要花很長的時間,不要只是追隨熱情,還要擴大你的熱情,增加有興趣的領域,你的生活會有很大的改變。

引用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5957#sthash.jYRlORwk.dpuf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愛的父母親

如果愛您的孩子,請千萬別這樣對待他...

1.用手機、電腦...等「獎勵品」利誘孩子:

當您停止獎勵,孩子也會停止進步

身為一個老師,

看到許多家長,

從小用玩具、零食來獎勵小孩

而且隨著年紀越大、獎勵的規格也越大

智慧型手機、高級自行車、電腦、出國留學...

 

也許有一天,這樣的小孩長大後

會伸手跟父母說:

「我的房子呢?買給我」

 

因為,孩子從小必須明白,

「努力」跟獎勵無關

尤其是長大之後,有很多事情

是不管多努力,都不會有回報的,

如果從小用獎勵來利誘小孩的動機

孩子遲早會遇到相當大的挫折。

 

我認為,對於孩子的努力,

偶爾可以給點心意當作獎勵

但是更重要的是教導他們學會「感謝」

告訴他們,能夠進步或成功

是因為一路上有很多人的幫助!

 

2.老在別人面前 誇耀小孩成績多棒:

會讓小孩誤解,並且養成自大的個性

我看過有些例子,

孩子表現出優異時,

家長就開始表現得自大、炫耀

 

說也奇怪

當家長開始傲慢時,

孩子的成績往往也會開始退步

這時,有些家長會開始反省,

有些家長則會把責任都歸咎到別人身上

 

我認為,這一切孩子都看在眼裡

當你把成功的原因都歸功於自己時

你的孩子也有可能成為像你一樣的人。

 

3.別對孩子說「我對你好失望」:

被否定的孩子,不會進步 但內心會受傷

我認為對於孩子,有時候需要適當的指責

但絕對不是否定、情緒化的態度

而是把犯錯的地方攤開來說,好好講道理

畢竟,讚賞跟責罵都不是情緒,而是讓小孩進步的策略

如果沒辦法達到「讓小孩進步」的目的

那就沒有意義了

 

只是,我常常看到父母對孩子說出非常殘忍的話

例如:

「你為什麼總是犯這麼簡單的錯」

「你就不能好好跟OOO學學嗎」

「你笨得沒救了」

「我對你好失望」

「如果沒你這種小孩就好了」

 

小孩聽到這些話,

有可能會進步嗎?

我認為很難。

 

而且,一但他們的心受傷了

信心跟信任就很難回來了

他們可能不會記得你說這些話的原因

但是一定會記得

你曾經否定過他。

 

4. 您必須反省自己哪裡做得不夠好,孩子才能進步:

別把孩子表現不好的原因 推給學校或補習班

有時候,有些家長一但看到孩子的成績退步

就會來到補習班,怪東怪西

我觀察他們的孩子

知道這些成績沒起色的孩子問題大概有哪些

例如欺騙爸媽,假裝在念書

有些是因為有來自家庭的煩惱

總之形形色色 原因很多

 

但當我將這些原因告訴家長時

他們卻會惱羞成怒。

 

由學校或補習班把問題點出來

對家長而言可能是不小的打擊

但是,

如果家長真的希望孩子好

不就應該好好反省自己哪裡做得不夠好嗎

例如:是不是沒有給予孩子夠好的環境念書

是不是沒有適時關心他...

這些都是父母親可以做到的部分

而我相信坦率謙虛懂得反省的家長

他的孩子也能成長得更好

 

結語

教導小孩,

沒有絕對只能讚美,或絕對只能責罵這件事

這些都只是策略,

只要用正確的方式跟孩子溝通

並且懂得自我反省

孩子一定會跟著父母一起成長的!

12號  段佩珊

引用:http://www.cmoney.tw/notes/note-detail.aspx?nid=51376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會接觸到這本書,是因為想增強自己的英文能力。在圖書館中找尋英文進修書籍時,它的標題深深吸引了我。作者龔老師的求學背景與自已頗有雷同之處,一樣數理方面能力不錯(我不敢說自己的能力有像作者一樣好),而英文聯考成績卻只有達到低標……也因此對於英文,總是避之唯恐不及。

閱讀龔老師所說的英文學習方法,對於老師的方法頗為認同。以前在學英文時,學校老師教學生的學習方法就是背單字、背文法……結果最後就是原文書拿來看時,如同無字天書般看不懂。

龔老師強調右腦學習法:

      1.在學習單字時要搭配圖片,而且要唸出單字的發音,加深單字的印象。

      2.沒有一個國家的語文是先學習文法在閱讀文章的。我們在學中文時,也是先大量的閱讀,才學習名詞、動詞……等文法詞性。所以在學習英文時,先挑幾本約看得懂70~80%的原文書來看,若遇到不懂的單字先不要查字典,反覆閱讀後還是不懂才查。

      3.若對於讀原文書感到有壓力,可以租外國影集看,漸漸以英文字幕或是無字幕取代中文字幕,逐步增加英文能力。

在連續幾個星期的嘗試之下,我發現自己已經不會排斥學習英文,在看影集時,若是在無字幕下看得懂劇情,也會很開心。在此分享這本好書給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在教導孩子英文時,也會很有幫助。

     博客來連結: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33272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首先;先感謝上帝:帶領我參加培訓班。很高興帶頜我遇到久末聯絡的大姊;在這段期間感謝盧校長安排的師資及課程。在現今的教育體制下很高興顏校長介紹一個跟自己兒子有相同命運的人。藉由翻轉教育;我希望從事教學工作之餘。幫助台灣看見人才,看見每位老師在班上每一分、每一秒,都不會浪費時間。甄校長介紹盧蘇偉;看見自己的天才,在這裡每個人要用對天賦;激發一個小孩。褚士瑩的一年計畫十年對話。陳老師一句話會:你不在你心田裹面種花;要不斷的拔草。天生我才必有用;現在大學裹也有盲人班。教育越來越進步;不斷給予鼓勵。這段期間班長、副班長辛苦了,謝謝鄭主任、謝謝盧唯瑄老師、謝謝校長、謝謝同學、謝謝幫助我的人。最後我想把吳校與蔡校長教我們道理運用出來,師生關係互動、親子關係;兄弟姊妹情誼,在這次教導再一次省思。希望大家互相幫忙,做一輩子的好朋友。

 

文章標籤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