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各位學員請注意,文章發表請統一使用"黑色標楷體與字體12" ,謝謝
2018-06-06

心理治療師、暢銷書《告別玻璃心的13件事》(13 Things That Mentall Strong People Don’t Do)作者艾美·莫林(Amy Morin)本週在Inc雜誌上撰文談「養育心智強健孩子的5個黃金原則」,這是她給家長們的建議:

1.照顧心理健康,全家一起來

多數家長會告訴孩子照顧身體健康的重要性。我們會告訴孩子要刷牙,要吃得健康,要常常運動。但很少家長會告訴孩子照顧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我們應該鍛鍊心靈,如同鍛鍊肌肉。全家一起做心理健康鍛鍊,教育孩子心理強健的重要性,並了解有時候你也許會需要專業協助。就像你需要牙醫來照顧你的牙齒,有時候你也需要治療師來照顧你的心理。

2.暢談感受

研究顯示,60%的學生在進入大學時,學業上都已經準備好了,但情緒上卻沒有做好準備。調查顯示,多數年輕人希望家長投入更多時間教他們如何處理不舒服的感受,例如失望、焦慮、孤單等。除了「生氣」與「高興」以外,多數家長很少提到跟情緒有關的字眼。結果,孩子們也不知道怎麼去感知他們的情緒,更不知道怎麼去處理這些情緒。

3.教導孩子如何切實的思考

當你的孩子說「我從來搞不懂數學」,你很可能直覺回答「你以後就會搞懂的」。但只是安撫孩子,卻不教他們實用的方案,沒有幫助。當你的孩子表現出自我懷疑、自我責備、做出負面預言、或誇大負面想法時,你可以教他們換個方式去思考。示範給他們看,如何分辨出那些沒有幫助的想法,然後用實際的作法取而代之。

 

4.以身作則採取正向行動

孩子們需要學會:他們可以採取與感受相反的行動。事實上,他們的行為可以改變他們的感受。如果孩子在學校度過了糟糕的一天,他可以選擇回家後做些能讓自己高興起來的事情。你可以做個好榜樣,讓孩子知道如何採取與感受相反的行動。你可以說:「今天我心情好差啊!但是坐下來哭也沒有用,不如來做一頓美味的晚餐,我就會覺得比較好了!」

5.練習解決問題

你可能會想幫孩子解決問題,但他們需要機會練習解決問題的技能。當他們遇到困難時,你要忍耐,不要去幫他們解決,而要去鼓勵他們自己想出解決的方法。有時候,你可以讓孩子去嘗試錯誤,自然後果是最好的老師。有時候,可以親子腦力激盪,一起想出4、5個解決方案,然後讓孩子自己選擇要採取哪個方案。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01-01 (已於2017-09更新)

「我是為你好」大概是年輕人最不愛聽的話了,有時讓孩子去碰壁吃苦是必要的。瑞典的孩子在零下三十度之內都在外面玩,瑞典人說:「只有不合適的衣服,沒有不合適的天氣」。

洪蘭:教養孩子要像放風箏
 

台灣的學生很不快樂,曾有位高中的輔導老師把塞利格曼(M.Seligman)的憂鬱量表給全校學生做,結果發現有百分之七十的學生在憂鬱症邊緣。其實憂鬱症比起其他的精神疾病算是較有希望治療的。美國心理學家/哲學家William James說:「人可以因為心態的轉變而使生命轉變,改變心態就改變了生命」。很多人因為聽了某場演講、看了某本書而豁然開朗,從此人生不一樣,就是這個意思。

心態的轉變並不難,但需要智慧、引導與啟發。英國的格林爵士說:「學校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學到什麼有用的東西,而是培養人格和情操,教導正確的價值觀和讓學生交到好朋友」。現代知識的進步太快了,昨天的定理今天會被推翻,反而是基本的核心價值:忠誠、正直、公平、正義是恆久不變的做人道理。

《金銀島》的作者史蒂文遜(R. L. Stevenson)說:「朋友是你給你自己最好的禮物」,人只要有一個知心的朋友就不會去自殺。人生路很長,沒有朋友相伴,這人生是寂寞的。好朋友就像天上的星星,有時看不見,但是你知道他在那裡。很多父母反對孩子參加社團,認為浪費時間,其實社團是交到志趣相投朋友最好的地方,在校園中若有朋友相互支持,較不易被霸凌。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41914-洪蘭:教養孩子要像放風箏/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田育瑄 (親子天下)

在資訊超載時代下,新世代的學習者必須擁有「自主學習」的能力,才能讓知識轉為行動,做學習的主人,然而,自主學習不只靠技巧,更需要專注、自律、記憶與彈性,這些能力該如何培養?

資訊超載時代,孩子如何學習?

Shutterstock

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指出,在資訊爆炸、沒有標準答案的時代裡,只培養孩子基礎的學科能力,顯然已經無法因應時代的改變。研究顯示,愈早掌握自主學習技巧(Learning to Learn)的孩子,除了提升閱讀、寫作和數學方面的學習效率,在不受監督的情況下也會維持自律,因此在學習上也比一般人傑出;研究進一步指出,有效率的自主學習不只包含學習的技巧,更奠基於良好的記憶力、專注力、自律與彈性,這些能力統稱為「管控功能(executive function,簡稱EF)」。

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Harvard's Center for the Developing Child)表示,在學習上,孩子的「管控功能」決定了他是否能夠專注的學習、能不能在老師教過後,自己也能重複,或把它實做出來?能不能和同學們在課堂上完成討論?能不能在吵雜的環境裡集中精力思考,並回答問題等。

在容易分心的時代中,孩子的「管控功能」就像CEO一樣主宰學習成效,如何培養孩子的「管控功能」?以下提供3大方法:

1.訓練大腦聚焦

日常生活中有太多讓人分心的事物,像是手機、網路社群、線上影音都能輕易抓住我們的注意力,降低學習效率;因此掌握「不分心」的技巧就能幫助孩子專注學習,像是在陪孩子閱讀的時候,當遇到不熟悉的字可以一起讀出來,當孩子想要放棄時,配合書中故事例句或書寫練習來記憶,透過不同方式反覆練習鍛鍊孩子大腦的聚焦能力。

2.學會控制情緒

提供孩子在低風險的環境下學習新事物的機會,像是內向害羞的孩子想要訓練表達能力,除了事前的練習以外,也可以陪孩子拆解恐懼、設定具體的任務,一步步堅持達成目標,這個過程除了讓孩子練習學習過的表達技巧,也能訓練孩子的大腦在面對錯誤、困惑甚至是沮喪時,依舊能夠控制情緒,努力不懈的完成自我設定的目標。

3.保持學習彈性

我們的孩子身處在一個上網搜尋比人腦記憶更加快速的時代裡,然而即便電腦讀取與計算的速度再快,但在合作、聆聽、表達、溝通、批判思考與解決問題這些關乎於社交連結,以及打造社群上的能力,仍舊是電腦無法取代人類的地方,除了讓孩子保有學習科技應用,以及適應新規則的良好習慣外,我們也必須時時用更寬廣的角度思考孩子在學校的學習。

一個擁有人生目標的孩子能自我學習、管理、負責自己的未來,學習的範疇已經愈顯模糊,讓孩子掌握自主學習的技巧與正確的學習心態更加重要,這麼一來,我們的孩子才可以游刃有餘的應對這股資訊超載、快速變化的數位洪流。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rticle-5b07c5a47651b.jpg

如果你還在思考,何時該開始管控孩子使用科技產品的時間,或許現在就是很不錯的時機。一項調查顯示,家長平均是在孩子3歲之時,開始限制他們使用網路。不過,小孩花在網路上的時間,是爸媽以為的2倍。

即使手機等數位裝置上有許多家長管控應用程式,小孩表示,他們平均1天會使用2小時的螢幕。而在這段時間裡,小孩通常有辦法繞過數位式的家長管控,也有可能見到許多會讓他們覺得不安的事物。此外,小孩常會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個人資訊,這些資訊可能會四處流傳、成為另一個霸凌的來源。

這就像是一場完美風暴:小孩可以自由地使用數位媒體,家長則相信那不成問題,或是情勢處於他們的掌控之中。

對教育和學校活動,以及未來的就業機會而言,數位媒體都十分關鍵。孩子不但需要使用數位媒體、一探它們能夠開啟的世界,也得非常擅於使用它們才行。

你不能完全禁止孩子使用數位媒體,但如果你覺得家中的情況有問題,還是有辦法實施一些控管。

限制使用時間。

有些家長表示,孩子會長時間盯著螢幕,平常會使用至深夜,週末則是幾乎大部分的時間都盯著螢幕;部分孩子幾乎不和家人一起吃飯。在這樣的情況下,確實可以限制使用時間,但如何訂下限制極為重要。

以威權式的做法和論據來管制時間,可能會引發反彈;請嘗試解釋、協商,並盡可能地冷靜討論這樣的限制,不要一時激動地講出「想都別想」、「我說了算」這類話語,也不要嚴厲斥責。但就算你能限制手機、電腦和平板的使用時間,完全管控仍舊十分困難。

假定孩子有能力繞過任何內容封鎖

在耶魯育兒研究中心,我們十分意外地聽見家長表示,孩子在家中的螢幕使用時間管控得相當良好,但接著就聽見孩子談起他們使用或想出的、可以徹底繞過管控的花招,而且他們通常能獲得同儕的協助。正因為如此,你應該……

與孩子一起使用電腦、平板或智慧型手機,讓孩子了解這不只是一個人的活動。

一起玩遊戲;一起看電影;一起展開創意計畫;一起培養新的嗜好或興趣,例如國家、運動、藝術、遊戲、超級英雄、動物、音樂等,然後一起花時間在網路上研究它。讓這件事有趣一些,不要在這段時間裡考試或斥責。在理想的情況下,讓孩子選擇主題,並將最終決定權留在你手中。

預先思考孩子是否有侵略性或焦慮的傾向,因為電玩等內容可能會使情況惡化。

舉例來說,花時間觀賞創傷,或是詳盡描繪恐怖行為、暴力、死亡或垂死的事件,可能會加劇孩提時代早期常見的焦慮和恐懼。

解釋是不夠的。家長或許會認為,只要將相關危險告知孩子,並取得口頭上的理解,就會有幫助。當然要向孩子解釋這些事,因為那會帶來更廣泛的利益;然而,單只是解釋管控的必要性,通常無法有效地改變行為。

監督小孩和青少年的螢幕使用。這有助避免孩子學會你不希望他們學會的行為。然而,這不代表時時盯著他們的一舉一動;反之,注意他們在做什麼、和誰一起。

此外,直接與孩子一同參與活動,有如心理健康上的疫苗,有助避免他們學會你不想他們學會的行為。

以身作則。家長有時會投入他們不希望小孩投入的螢幕活動,例如在網路上與陌生人一同遊玩極具侵略性的電玩、待在同一個房間各自盯著自己的螢幕等。以身作則非常關鍵。

簡言之,數位媒體為家長帶來了新的擔憂和疑慮,但家長也確實有不少方法,可以為孩子帶來正面的影響、將媒體使用融入家庭活動,並最大化這些新科技能夠帶來的利益。

資料來源:Time 及天下雜誌

 

 

文章標籤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開始寫些什麼吧...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會來到職訓這裡,真的是很偶然,回想起來,還是覺得很不可思議,很慶幸、也很感恩~

  1. 不可思議的是……在離開校園20年後,重拾課本,當放榜時,只想說"媽呀!我考上了"
  2. 很慶幸的是…………在這整個培訓課程裡,超級超級超級感謝主任安排的所有課程“很重要,所以說三遍”,尤其是電腦教學課程,讓我在心裡竊喜了好久,因為除了學習到兒童課程教育之外,還能學到夢想很久的電腦教學,超開心的 !“感謝所有上課的老師^·^
  3. 很感恩的是…………謝謝高雄市職業培訓協會辦了這個兒童課後輔導的班,還邀請了這麼多、這麼棒的師資來教導我們,這些都讓我受益良多。除此之外,為了能讓我們取得證照進入職場時能更快上手,還特別安排了實習課程與試教,讓我們累積實務經驗,不會在一開始就亂糟糟。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長不想管,老師不敢管?把孩子教好是誰的責任?親師大戰的結果輸家都是孩子!

作者:譚惋瑩

發表日期:2018-05-25
 
(標題中的家長是指這類事件裡的家長)
 
今天打開臉書,被一支網路影片洗版。在教室裡一群學生圍著老師破口大罵,學生不停對老師罵髒話,老師一直相應不理,最後老師請學生出去外面談,學生卻從老師背面出拳打老師,一路打到走廊,老師因而眼睛受傷,這一切被另個學生用手機拍下,放到了臉書社團。
 
事後在記者的訪問中,被打的老師提到自己的傷勢,遠不及自己的心痛,他不明白單純叫學生起床,維持班級上課秩序,竟會換來如此的對待,情緒沮喪之餘萌生辭職的念頭。校方也於昨晚在臉書發文:「首先感謝各位的關心,關於這次的突發事件:校方並不會隱瞞或袒護任何錯事,目前並已經在充分了解並處理中。各方的再次傳播對於所有當事人----特別是那認真負責的教師都是一次一次的傷害公審,也不能解決任何問題,請各位務必相信學校會做出最適當的處置.......別讓一方的不理智行為,掩蓋了另一方的熱誠付出,再次感謝各位的關心!若在今晚的處理過程中有讓您感到不悅,還請諒解。」
 
身為學生之一的家長也不甘示弱跳出來,繼續爆料「還原」事實真相,直指老師先動手打學生,學生才會予以反擊,還稱自己的孩子「平常很乖,只是意見比較多」,結尾才心不甘情不願地跟受傷老師對不起。
其實這次的事件並不是個例,最近幾年,越來越多老師因為管學生,爆發衝突或受傷的事件。
 
2016年一名高雄中學的學生因考完試直接睡覺,老師請他起來交換考卷,學生卻不起來,老師說那要直接給他零分,學生衝上講台暴怒狂嗆老師。

2017年 桃園一間私立中學的學生因為上課睡覺被老師叫醒,學生竟順手拿出放在抽屜的餐刀和老師對峙,直接在教室內上演火爆場面,把其他同學都嚇壞了。

這三起事件,起因都是因為學生睡覺,老師叫學生起來造成的衝突,試問學生應該在課堂上睡覺嗎?一個負責認真的老師看到學生睡覺不應該把他叫起來嗎?逆向思考一下,如果老師在課堂上睡覺大家能接受嗎?即使那是一堂自修課,大家應該也無法接受老師在課堂上睡覺吧?

如果管教學生,老師的下場不是被爆粗口,就是被追打,甚至是被家長投訴到教育局,老師還敢管學生嗎?原本懷抱教育熱忱的老師為了自保,就乾脆任由孩子去,於是,家長因為疼愛孩子不想管,老師因為求自保不敢管,這已經形成台灣教育最大的隱憂了。

台灣老師是弱勢族群?

2006年,台灣立法院三讀通過『教育基本法』,於其中的第8條的內容是:「學生之學習權、受教育權、身體自主權及人格發展權,國家應予保障,並使學生不受任何體罰,造成身心之侵害。」
第15條的內容則是:「教師專業自主權及學生學習權、受教育權、身體自主權及人格發展權遭受學校或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不當或違法之侵害時,政府應依法令提供當事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有效及公平救濟之管道。」
這兩則條款被外界解讀為
「禁止體罰條款」,明定政府公權力將保障學生不受體罰,一旦學生的「身體自主權」及「人格發展權」受到傷害,政府將提供必要的救濟管道,還可以依法申請賠償。
只是當中不僅對「體罰」的定義不清,對於怎麼才算違法更是沒有詳細的討論,而且大家似乎都忽略了,「教師專業自主權」遭受不當或違法之侵害時,政府也應依法令提供教師有效及公平的救濟管道。教師管教學生因而被其攻擊致傷,算不算教師專業自主權遭受不當或違法之侵害?最慘的是當教師還得承擔道德上的壓力,如果學生犯錯老師不肯原諒學生,老師會被批評為人師表沒有容錯的能力,就算被甌打住進醫院,大部分的老師仍然會選擇原諒學生,原諒學生還會被批是礙於輿論的壓力,卻沒有想到老師其實有可能是源於教育愛,怎麼做都兩面不是人,所以老師在台灣的社會價值觀中,算是非常弱勢的族群。
 

還給老師管教學生的權力

事實上,在其他先進國家,都有法律對老師的管教權予以法律保護,這不僅僅是賦予老師權力,更是向孩子傳達社會規則意識,同時讓家長明白孩子觸犯規則要受到懲罰。以英國為例,有『學校標準及架溝法令』,學校有「校管會」可以依法制定學生行為管教方法,其中若學生有嚴重違法行為,可以剝奪學生基本權力並增加家長義務。再以美國為例,美國聯判政府的「教師保護法」提及教師、校長、教育機構等,有權為了維持秩而採取合理體罰。

我舉這些例子,並不是贊成體罰,身為教育人我舉雙手贊成零體罰,但零體罰不代表完全沒有處罰,孩子犯錯當然需要適當處罰,才能讓孩子知道自己犯錯了並承擔起自己的錯誤,以人性的角度來看,如果孩子知道自己犯錯老師父母拿他沒辦法,孩子當然有恃無恐,這樣一味縱容的後果,只會養出驕橫跋扈的下一代,等到長大成人鑄下大錯,再用法律懲罰孩子就為時已晚,不僅苦了父母自己,還危害社會,害人害己。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國之本,政府應該重新思考,並制定合理的管教標準,別讓模糊的界線,辛苦了站在教育第一線的教師,還給教師應有的管教權吧!而身為家長,也應該在孩子犯錯之後,承擔起該有的責任,與學校、老師進行溝通,而非直接訴諸媒體或民代,沉痛的希望政治人物別再把手伸進校園裡,讓教育回歸單純。

台灣還是有很多認真教養孩子的好父母,在社會上一連串師生衝突後,好好思考我們一直引為傲的品德及禮貌教育出了什麼問題,民主不等於隨便,開放不等於不設防,找回四維八德,重新塑造品德教育吧!

文章出處:https://gfamily.cwgv.com.tw/content/index/11827?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MF_post&utm_campaign=1805251000

文章標籤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精華簡文

 
給媽媽們/妳不需用力證明自己「好」,也不用一直「贏」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寶瓶文化 本文摘自寶瓶出版《愛媽媽,為什麼這麼難?》

為了成為所謂的「好媽媽」,背負重擔的妳,過得快樂嗎?做為一個母親,妳不需要一直讓子女聽自己的話,妳不需用力證明自己是「贏的一方」,妳只是希望他們好而已。

母親的內心世界

「不斷給予,才是一個好媽媽」: 我做的一切都是為妳好

有孩子邁入青春期的家庭,總是火藥味很重,但如果能聆聽青少年的聲音,常有許多意外收穫。因為從他們充滿情緒、聽起來很刺耳的話語中,往往能直指出家庭的真實面貌與困境。

在晤談室,常見的場景像是母親苦口婆心地說:「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你好。」孩子則憤怒地回答:「但我不需要妳給我的這些。我要的,妳卻不給我。」

被許多「好媽媽」的標準所綁架,無法動彈

不斷給予,卻不考慮孩子目前真正的需要。有時候是出於母親自己本身的需要,因為她需要透過「不斷給予」,來減輕擔心自己不是個好媽媽的焦慮。

是不是要養出一個好小孩,自己才算是一個好媽媽呢?好小孩的定義又是什麼呢?是街坊鄰居都有口皆碑?還是符合社會大眾的名校、好成績?但是這些別人眼中或嘴裡的優點,能夠反映出孩子大腦與品德的成長,以及更重要的內心滿足和快樂嗎?

同理,為了成為所謂的「好媽媽」,背負重擔的妳,過得快樂嗎?是不是儘管很多人說妳做得很好了,妳在理智上同意這點,但只要一遇到生活上的小失常,就會像壓垮妳的最後一根稻草,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讓妳崩潰大哭。

很多被孩子認為是「控制狂」的媽媽,都是太過焦慮,沒辦法停下來好好思考的女性。為了對抗焦慮,她們緊緊抓著從上一代或是周遭環境吸收進來的「各種標準」,嚴格地控制小孩與自己。

她們沒有意識到自己過多的關心,對孩子來說,全都是潛在的監視與控制,因為她們也讓自己身在「許多標準」的控制中。

「留白」是一種對孩子的信任,而「安靜」更是一種深刻的包容。除了無微不至的關心,學習「放下」,是另一種孩子也需要我們給予的愛。

在孩子還幼小、依賴時,身為母親的我們可以做很多努力,幫助孩子的身心逐漸茁壯。當孩子日漸長大並堅強時,我們該放手去相信孩子,信任他們自己可以走得好,過得快樂。

妳是一個難以「說不」的人嗎?在與家人的角力中,妳總是被逼著退讓,妳漸漸習慣不表達自己,最後對自己的想法與感受變得陌生,但妳隱約知道自己心裡有一顆不吐不快的氣球,等到它撐不住,爆炸開來,妳就開始拒絕所有的東西進入自己的身體,也不願意讓任何人改變自己。

 

 

文章標籤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特殊疾病:「普瑞德威利症候群」俗稱「小胖威利」是一種罕見疾病,這種病的病因肇因於第15號染色體印跡基因區的基因缺陷造成。

其致病成因可分為:
(1)病患源自於父親的第十五號染色體具有小片段缺失(Micro-deletion) 
(2)病患的第十五對染色體皆源自於母親(單親源二倍體:Uniparental Disomy) 
(3)病患源自父親的第十五號染色體上之基因銘記作用控制中心(Imprinting Center,IC)發生突變 

新生兒時期的病童,會呈現肌肉張力差、餵食困難、生長緩慢、以及體重不易增加等情況,但到2-4歲時則突然食慾大增且無法控制,對食物有不可抗拒的強迫行為,因此導致體重持續增及嚴重肥胖,並產生許多身體及心理的併發症狀。

症狀:
其主要症狀如下:
1. 肌肉鬆弛且張力不足
2. 呼吸障礙,或睡眠時呼吸暫停
3. 缺乏色素,膚色或髮色較淡
4. 近視或斜視問題
5. 發展遲緩及輕度智能障礙
6. 脊柱側彎、骨質疏鬆
7. 性腺發育不全,第二性徵不明顯
8. 情緒或行為問題(例如:無法控制的飲食過度、強迫行為、注意力不集中等) 

治療:
治療方式主要以飲食控制為主,在嬰兒時期可用鼻胃管餵食來提供足夠營養,而及時進行早期療育及復健工作,對於病患而言是相當重要的,可以幫助病患訓練肌肉張力,學習坐、爬及走路等基礎動作。而到了幼年時期,必須開始進行熱量攝取的限制與體重控制,並預防因肥胖所造成的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及脊椎側彎等症狀。此外,由於部分病患缺乏生長激素,因此目前已有病患開始嘗試使用生長激素的治療方式,並且有不錯的治療效果。部分病患可能出現特殊的行為、學習與情緒問題,應請教心智科的專業人員進行追蹤輔導。

如何幫助他:
可以多選擇的食物  <纖維><非常低熱量食物〉,故從幼兒時期就要開始限制熱量的攝取。
營養照護一般原則 1. 患者在 2 歲以後,會有體重過重,血糖正常或偏高的問題。治療方針以控制 體重與血糖為主。 2. 需藉由飲食、運動、藥物三方面著手。而飲食控制尤其重要。其主要目的是 供給足夠且均衡的營養,維持理想體重,控制血糖,預防及延緩併發症的發 生。 3. 選擇體積大、熱量低之食物。 4. 避免高糖、高脂肪之食物。 5. 限制熱量飲食應該配合適當持續的運動,並建立適當的行為技巧,有助於體 重控制。 6. 依照醫生或營養師建議補充適量的礦物質、維生素。

資料來源:罕見疾病基金會http://www.tfrd.org.tw/tfrd/rare_b/view/id/148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平第一次參加職訓班, 我選擇了高雄市資訊教育協會辦的課後老師職訓班。一連貫緊湊密集的訓練課程,  雖然很辛苦, 但覺得收穫豐碩。我覺得這裡的職訓班, 有以下幾項優點:

一. 理論與實務兼顧,  有教育科目, 也有很多職場必備的電腦課程, 以及課後老師應具備的知能等等

二 . 真槍實彈的實習機會, 讓學員從觀摩到實地到課後班上 課, 及批閱學童作業,  為以後任職時更能了解實際狀況, 能更快上手。

三 . 師資優良, 教授課程的老師, 個個是經驗豐富, 在國小歷練幾十年的校長主任, 或學有專精的電腦名師

四 . 此職訓班就業率高, 根據去年紀錄, 就業率高達93%, 是其他課後老師職訓班, 望塵莫及的

總之, 來此受訓, 真是受益匪淺, 套句流行語: 感恩seafood, 讚嘆seafood。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