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各位學員請注意,文章發表請統一使用"黑色標楷體與字體12" ,謝謝

目前分類:107年課後照顧服務人員培訓班 (2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親子共讀可以透過閱讀時,將孩子擁抱在懷裡,講述故事給孩子聽!

引用 http://www.cavesbooks.com.tw/CET/ArtContent_tw.aspx?CDE=ART201506041010485IM

 

親子共讀的優點

 
   家長們可能會說:我的孩子不愛看書呀!其實不然,閱讀是需要日積月累的培養建立,而且是越早開始培養越好的一個習慣。有感於數十年來孩童閱讀能力逐年下降,美國一個由小兒科醫生發起的機構Reach Out and Read (ROR)在1989年開始大力提倡親子共讀的重要性,希望讓孩童從小就開始接觸且習慣閱讀。此機構亦有研究指出在小學三年級前所具有的閱讀能力將會明顯影響孩子未來的整體教育成效。因此,近年來親子共讀的概念在世界各地均受到重視及大力推廣。與孩子共讀的好處不勝枚舉,以下列出五個重點供讀者們參考:
 
1. 讓親子關係更緊密
  在這個忙碌的社會中,身為家長的我們一天花多少時間與孩子共處呢?除去休息和工作的時間,在家能和孩子說說話的時間實在少的可憐。若能在平日抽個幾分鐘單純的和孩子共同閱讀一本書,不僅可以豐富孩子的語彙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讓親子間有共同互動的活動。在“Make the Conection”一文中,便提到「閱讀」是一份禮物,這份禮物提供了常因忙碌而錯過孩子成長點滴的家長們能透過與孩子一同閱讀,建立親子間的互動,來彌補這份遺憾。當父母能花點時間與孩子挑選一本有趣的書,並共同欣賞書中的內容時,這些親子專屬的共處時間及互動,將成為孩子最珍貴的童年回憶之一。
   
2. 奠定語言及溝通能力
  當唸一本書給孩子聽時,他們同時可學到字彙、用字、圖文整合、邏輯性、想像力及創造力等技能,所以越早接觸閱讀的孩子在語彙能力的使用上會優於較晚接觸閱讀的孩子,而在表達自我情緒及與他人溝通的能力上也較具優勢。教育學家Gemm Learning便說過,具有充足語彙能力的孩子比較充滿自信,自我認知也優於他人,在未來的學術表現上會較為優秀。此外,經常聽故事的孩子,傾聽能力也比較好。因為當家長唸讀故事時,不僅傳遞故事內容,同時也在訓練孩子傾聽及專注力。這些能力在未來求學過程中皆是相當重要的環節。
   
3. 奠定學術成功的基石
  不可否認,閱讀能力佳的孩子在智能及學術上的表現實際上較為優異。孩子若能在入學前就接觸閱讀,在幼稚園的學習會適應的較好。澳洲墨爾本一所學校曾針對一群四到五歲的孩童做研究,讓他們每周接觸書籍三至五次,這些孩子在閱讀的敏銳度上明顯優於其他孩子至少六個月以上的程度。當孩子接觸閱讀時,他不僅要看懂文字,也需要觀察圖文間的關係,這些都是訓練孩子對於具體及抽象能力理解的過程。長期累積下來,對於往後課程上的學習都有相當大的助益。
   
4. 提供生活範例及培養思考能力
  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太過抽象的解釋說明,孩子不一定能懂,但若能透過故事內容與孩子所遇雷同的狀況來做分析,孩子往往能夠因為投射到故事中的角色,而能領會一二。例如,筆者的兒子因為妹妹搶奪他的玩具而生氣的那日,我便挑選了一本When Sophie Gets Angry - Really, Really Angry(中譯:菲菲生氣了:非常、非常的生氣),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會有不開心的時候,讓孩子知道生氣是正常的,但要怎麼適當的抒發感受是很重要的。

另外,透過閱讀能有機會去思考故事內容與主角的因果關係;例如:在閱讀三隻小豬的故事時,就可以和孩子討論各個小豬蓋房子時的心態和可能的問題,也可以問問孩子如果他可以選擇,他會用甚麼來蓋房子?筆者在孩子讀過經典的三隻小豬後,也曾唸讀另一本The True Story Of The 3 Little Pigs(中譯: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讓孩子透過有趣的角度動動腦去看大野狼的心聲。
   
5. 領會閱讀的樂趣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此名言大家都聽過,但是要能領略其中之奧妙,唯有先培養出閱讀的興趣才有機會體會閱讀的美好。而對孩子來說,最能激發其動機的人不是學校的老師,也不是專門說故事的專家,而是每日相處的家人。正因家人了解孩子的喜好,在陳述故事情節時,可以觀察孩子對內容的反應,也可根據故事情節提出與孩子有關的連結。一開始先是家長唸給孩子聽,孩子慢慢的吸收學習,接下來孩子會與爸媽分享故事內容。當孩子具備獨立閱讀的能力時,一有機會接觸任何新書,他會迫不及待的翻閱並與你分享,這一步一腳印的累積都會讓孩子在無形中建立成就感,領略閱讀的樂趣。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誘發學習動機,教學才有效果

作者:洪蘭

當我們有20萬個孩子對學習沒有興趣時,我們一定要想辦法,因為生命的浪費是一個國家無可彌補的損失。

 最近台灣師範大學公布了一個調查:台灣有20萬個學生在等待失敗。台灣學生總人數不多,這個數字令人驚奇。

無獨有偶,上週,一位很有教學熱忱的老師來跟我辭行,她不教書了。原來她的教務主任堅持要她照教學手冊來上課,連某些話要講幾分鐘必須照規定,這種動輒得咎、創意被束縳住、不得發揮的上課方式很沒意思。她說白話文並不需要老師一個字、一個字的講解,她想用主題教學的方式來啟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卻不被允許。當跟別校的老師談時,發現即使調校也沒有用,因為他校也是這樣。她看到學生對上課沒興趣,自己對這種教學也提不起勁,所以決定辭職,另謀生路。

她所描繪的僵化心態,使我想起有一天下午我去朋友家,看到她5歲的孫女趴在餐桌上睡著了,嘴裡還含著一口飯,我問朋友:「不怕她噎到嗎?」朋友小聲說:「噓,她母親規定沒有吃完飯不准下桌,等下醒來,還是得吃完才能下桌。」我很驚訝,不想吃而硬塞是虐待,孩子不肯吃飯,應該去追究為什麼她不餓,是吃了零食?還是快要生病了,胃口不好?不追究原因,只嚴格執行規定,會使孩子視吃飯為畏途。這種食古不化、照本宣科、執行到最後一個字母的僵硬心態,真是令人憂心。

知識如果有意義,記憶就不容易流失

我們在大腦上看到,只有主動的學習才能激發神經元的活化和神經元之間的連接,神經迴路活化的範圍愈廣,孩子的學習愈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主動和被動學習在神經連接的密度上差別非常得大,教學若沒有效果,真的是在浪費孩子的青春、耽誤他的前途。

其實引發孩子學習的動機並不困難,我曾參觀過德國五年級自然科的教學。開學時,老師把這學期要教的主題貼在牆上,讓學生去寫他對這主題有興趣的地方。假如主題是樹,小朋友就在樹的旁邊寫上他最想知道的,例如:樹為什麼秋天要落葉?為什麼顏色一變就落下來了?種子為什麼那麼硬?核桃硬得要用工具才敲得開,為什麼不會妨礙種子發芽?……老師再依孩子想知道的去準備教材,因為討論的是他們有興趣的題目,所以上課不會打瞌睡或滑手機。

這種教學方式生動而不枯燥,孩子學會從一個問題去追另一個問題,直到找出答案。在孩子想知道的時候教他,學習動機最強,效果是事半功倍,而且因為討論的層面很廣,孩子對這個問題有全面性的了解,當新知崁入原有的背景知識架構,形成新的網絡連接時,因為意義度是記憶最重要的因素,這新知就被儲存起來,不會流失了。這時,學習不再是無奈何的苦事,而是滿足自己好奇心的樂事。
當我們有20萬個孩子對學習沒有興趣時,我們一定要想辦法,因為生命的浪費是一個國家無可彌補的損失。
 資料來源 https://gfamily.cwgv.com.tw/content/index/3954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這一班來自高雄市的四面八方,各個深藏不露,而且每位同學都很好,大家都會互相幫忙,使得我在這漫長的360小時順利完成.真的非常榮幸能與大結緣,謝謝同學!再會了!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笛飛兒(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2018/06/22

網站:親子天下

引用: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7238-%E5%BE%9E%E5%B9%BE%E4%B9%8E%E8%A2%AB%E6%94%BE%E6%A3%84%E7%9A%84%E5%AD%A9%E5%AD%90%EF%BC%8C%E8%BD%89%E8%AE%8A%E7%82%BA%E3%80%8C%E7%B4%99%E7%AE%B1%E5%89%B5%E4%BD%9C%E5%A4%A9%E6%89%8D%E3%80%8D%3F/

面對孩子的情緒、闖禍、人際關係等狀況,父母總是先責備孩子,甚至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究竟該如何正確解讀孩子的行為,並給予適當協助?曜珅的成長故事可提供父母借鏡之處:沒有任何一個孩子應該要被放棄!讓孩子做最棒的自己!

從幾乎被放棄的孩子,轉變為「紙箱創作天才」?

 

目前已是高中生的曜珅看起來與一般大男孩無異,但比別人多了一個特殊專長:在國三時,在沒畫任何設計圖的情況下,他親手拆解廢棄瓦楞紙箱,花了兩個禮拜做出「浩克破壞者」,作為自己的玩具。更厲害的是,這套紙箱還能穿在身上,引起許多媒體報導,連教育部長也接見誇獎他的創客精神。

其實曜珅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孩子。這位笛飛兒EQ教育的畢業生,回想自己小學的經驗:「我一開始是被關係霸凌,後來又被欺負、被捉弄,讓我幾乎都不敢也不想上學!」

「以前的曜珅不善表達,有問題不會講,再加上情緒比較壓抑,不懂得表達自己的心情。我們其實一開始也不知道他到底怎麼了。從他的表達內容,我們覺得就是小孩子愛玩,沒想到是在學校受到了霸凌,所以我們希望幫助他解決當下困境。」曜珅媽媽訴說過去孩子的困境。

孩子我不善表達情緒,但其實我很困擾

曜珅媽媽心疼著孩子,但也堅定地認為,她不能直接幫孩子解決問題,她必須讓孩子擁有自己處理,並擁有反抗應變的能力。因此,媽媽帶著曜珅開始了笛飛兒EQ教育的課程。

剛到笛飛兒教室的曜珅,眼神中充滿了排斥。由於過去與同儕相處的經驗,讓他對人充滿了擔心、害怕、與不信任感。在第一次上課,他與班上同學發生了衝突,對方甚至準備對他動手。老師介入協助後,曜珅當下除了有生氣、有害怕外,他不斷表訴著「這全部都是我的錯,都怪我」,發生衝突第一個反應,曜珅無法表述任何話語,有的是充斥著自責與委屈放棄的自己。

「當衝突處理完後老師告訴我事情經過,以及訴說著曜珅的狀況,當下我的眼淚停不下來。我心疼我的孩子,面對衝突他完全無法勇敢的主張自己對的地方,只能退縮與委屈自己,將所有問題攬在自己身上。」曜珅媽媽表示。

透過笛飛兒老師的引導與交談,媽媽開始更了解孩子異常行為背後真正的原因,也開始學習協助孩子突發的情緒狀況。同樣地,孩子也透過一次一次的練習,學習如何處理自己的憤怒,並且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

曾在一次笛飛兒課程中,當時課程剛結束,媽媽正準備帶曜珅回家,他與媽媽起了衝突。當下的曜珅非常憤怒,老師將他帶開後,陪著他處理自己的情緒。事後回想,曜珅微笑著說:「這是我在笛飛兒最難忘的一件事!我當下覺得超奇怪的,我這麼生氣,還氣到打老師、咬老師,我自己當下都要自我放棄了!但是老師完全都不生氣,還真心願意陪我處理自己的情緒到晚上快要十二點。所以我才發現,原來真的還有人在乎我、願意相信我的。」

曜珅也分享自己的心得:「笛飛兒給我最大的改變是,讓我懂得去為自己主張與爭取自己想要的,也讓我更懂得處理自己的心情。雖然技巧還沒有很好,但至少我可以在情緒快要滿出來的時候,能夠知道該處理了,然後去面對我的心情,並處理我的脾氣。」

圖說:創客高中生曜珅運用紙箱素材,創作極富創意的機器人

媽媽:父母愛孩子不應該有盲點,必須讓他們的天賦發芽茁壯

除了培養孩子EQ能力之外,曜珅媽媽也更進一步分享,笛飛兒更重要的是提供家長一個更客觀的角度去認識孩子,幫助家長與孩子都可以擁有更好品質的互動,也可以看到孩子真正的潛能。

曜珅媽媽表示:「在笛飛兒上課的日子,我覺得最重要的一件事是透過每次與老師的溝通。老師提供給我更多元的教養觀念,讓我開始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孩子,並且更開放地讓孩子去嘗試各種可能性。」

起初,曜珅媽媽也是以課業為重的教養觀念,但慢慢地,她開始了解,讓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優勢,並且讓這項優勢有機會可以培養與發芽後,孩子才會擁有真正的自信、自在與快樂。因此,曜珅媽媽嘗試放手讓孩子有較大量的時間,去做他從小就喜歡的畫畫剪貼、製作東西。

曜珅媽媽回想當年的情境:「曜珅經常剪剪貼貼,我們都覺得沒什麼特別的,就是他做他喜歡的事。有一次笛飛兒上課,曜珅在等我跟老師談話結束,他無聊跟櫃台老師借了白紙,自己做出了一個立體的笛寶寶紙娃娃。這時候老師看到趕緊告訴我,他在空間設計能力有很高的天分,建議往這方面發展。於是,我們才開始全力支持曜珅這方面的發展。」

現在的曜珅,擁有自信,清楚自己的能力。他可以不用設計圖,自己拿著紙箱當材料,就可以做出可以穿脫、可以伸縮移動的浩克破壞者機器人。看著現在的曜珅,媽媽與老師都很為他感到開心,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

老師:找到開啟孩子未來的鑰匙,讓孩子做最棒的自己!

笛飛兒EQ教育親職講師李貞儀談到她的觀察:「從事EQ教育這十幾年間,我們遇過許多各種不同狀況的孩子,在學校闖禍被要求轉學的孩子、遇到霸凌事件而受挫無能為力的孩子、也有行為衝動莽撞的孩子,甚至還有學校老師要求家長必須全程陪讀的孩子等。無論那一種狀況的孩子,我們都相信一件事,那就是『每個孩子都一定擁有屬於他的獨特天賦』。我們深信,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孩子需要被放棄,每個孩子都有屬於他的耀眼光彩!」 

圖說:笛飛兒EQ教育親職講師李貞儀

笛飛兒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有屬於他的天賦才華,更進一步建議父母:「在栽培孩子之前,先忘掉這個世界告訴你的所有規則。父母應該先專注地認識你的孩子,讓他(她)學會管好自己的能力,不管是優勢還是劣勢。唯有能徹底認識與掌握自己能力的人,才有機會知道自己與世界怎麼嵌合!才能知道自己對世界最大的價值,進一步在世界施展抱負並展翅飛翔。」

從幾乎被放棄的孩子,轉變為「紙箱創作天才」,曜珅的故事在笛飛兒並不是特例。成立超過十二年,笛飛兒EQ教育已經陪伴四千多個孩子與家長,尋找到開啟孩子未來的鑰匙(The Key to Kids)。透過學理依據的遊戲課程,以及父母的成長活動,笛飛兒希望找到一把通往孩童之心的鑰匙、一把開啟孩童心門的鑰匙。同樣地,孩童手中也有一把鑰匙,一把通往世界的鑰匙,一把開啟世界的鑰匙。這也正是笛飛兒成立以來一直的信念,讓孩子成為最棒的自己!

關於笛飛兒EQ教育機構

笛飛兒團隊最早皆來自東吳大學的社心與兒童發展研究室,於2000年開始嘗試兒童EQ課程的研發、設計與實驗教學。2006年9月,以「發展心理學Developing Psychology」中「Developing」之音與意為名的「笛飛兒EQ教育」機構正式成立,積極落實兒童EQ教育與親職教育,希望幫助孩子們成為「最棒的自己」。

從三年多前,笛飛兒開始有系統地將四千多個親子教養個案模組化,開發出獲得專利認證的「深度教養智慧APP跳養」。這套專屬隨身的教養專家- 跳養APP可以協更多的家長,明白孩子的耀眼區,解開教養的謎團,讓深度教養智慧可以在更多的家庭裡播種、發芽,進而培養更多自信耀眼,將自己價值更大發揮與嵌合進世界的好大人。

更多有關笛飛兒資訊,請洽http://www.kiddeveloping.com/
有關跳養APP資訊,請洽https://www.parentingboom.com/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先恭喜自己終於完成了360小時的任務

剛開始來接受兒童照顧課後班的職訓是因為剛好手部正在復健

想著復健完剛剛好可以重回職場又加上自己真的很喜歡孩子,就來參加了。

 

這360小時真的很充實,讓我了解了現在學校的教育方式,

以及孩子目前身心發展的狀況,都大大與過去不相同,

過去學校是以孩子的分數為重,現在是以孩子的理解與身心為重,

更增加了課後班老師的難度,老師真的是很辛苦,

在課程當中真的也有思考過,自己是否真的有能力

可以勝任課後老師這個身分嗎?會不會去任職了反而害了孩子?

 

課程上的越多,越覺得自己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反而還覺得360小時好像一點都不夠用,還想要問老師們好多好多問題。

 

真的很謝謝還為我們上課的老師、校長們

他們不厭其煩的為我們解答,還有給我們信心,

也很感謝班上的同學,這兩個來的互相幫忙,才能愉快的度過這360小時,職訓要到尾聲了

要離開這些朋友們真的挺捨不得的,未來希望還能再相聚。

 

雖然我還是會擔心自己是不是適合,但為了讓自己排除這樣的想法,

我會更加努力讓自己得到更多的知識,自己為自己排除這樣的想法。

 

 

 

文章標籤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動,敬佩  愛無所畏 台東書屋陳爸的理想 讓我在人生職場轉了大彎,人生存在的價值有了改變!

以下是擷取台東書屋官網的文章,希望有更多的人以此模範讓這些小朋友「子自教、弱相扶、食自耕、屋自造、經自濟、政自治。」

「子自教、弱相扶、食自耕、屋自造、經自濟、政自治。」這是書屋的理想。

子自教,是照顧孩子的書屋體系。
弱相扶,是照顧家長、老人與遊民的社會服務系統,是老人書屋的概念。
食自耕,是農業系統。
屋自造,是協力造屋、就地取材蓋友善屋宇的想法,這部分以立參與最多。
經自濟,是農產買賣,農業加工與延伸的商業行為。
政自治,是自己管理自己的想法。也許幾年後,書屋範圍的14個村里,里長會由書屋孩子擔任,我們其實已經看到這個想法被實踐的可能。

這些想法,並沒有要跟特定對象或層級對抗,也沒要強調外在環境好或不好。
只是在偏鄉,看到現實生活中,缺了自覺、少了自立。深切體認到,至少要站得起來,站得穩,才能直挺挺地,參與外面的世界。可以很自在地,擁有一份自己的眼光,投入自己的熱情。然後可以繼續帶領後面的孩子,再向前一大步。
這些理想的績效評估,倒不是類似KPI的效率導向。我們比較堅持參與的主體是社區底層的三分之一,也許失業,也許身體或精神疾病,有一些可能長期失敗、中輟等狀況,這些背景無所謂,人才是書屋努力的原因。
我們深信,被社會放棄的底層,才是翻轉社區的重點。

書屋一直都有點固執地執行著這些理想,一年一年的面對所有外在、內在的征戰,說實在,挺累人的。但,當一年一年看到,逐漸遍地黃花的結果,頗撫心無愧於天地。

理想就是這樣,迎著一波一波的大浪、小浪前進著。
能走到哪裡就是哪裡,重點是過程,不一定是期待終點有沒有人歡呼。

【「一棟屋一畝田」讓書屋不再是移動的城堡】

書屋,對孩子來說,是溫暖的第二個家,更是守護著他們的城堡。然而,礙於房子租約的現實問題,各社區的書屋常常得因租約到期,必須另覓場地而搬家。對於家庭生活已經顛沛流離的孩子們來說,書屋被迫搬遷成為移動的城堡,某種程度是另種流浪的漂移。

為著生根,書屋計劃許久,以「一棟屋一畝田」的概念,尋求建築專業的協助,並要帶著孩子以綠建築結合傳統土磚的工法,自力造屋。在取得友善房東的允諾下,得以減租,長期租下土地,讓未來自建的書屋不用再遷徙;同時,還要在屋旁留下一塊田地,讓孩子體驗耕作,社區的大人也學習農業。

書屋希望孩子從耕種中,感受土地,學習農事;從鋤禾日當午的辛勞中,體會盤中飧得之不易,凡所獲得必當愛惜。最好書屋的農地可以達到生產,讓日常所食自給自足,如果能夠達到量產,或許有機會帶動社區,讓家長們可以留在家鄉,不必拋下子女外出討生活。書屋的理想是落實屋自建、食自耕、老顧小、小敬老的烏托邦。

 今年(2014)以來,除了書屋的夥伴與孩子們陸續學習造生態土磚,還有以立國際服務志工團的志工們前來協助造磚。在11月中旬,第一棟自建書屋動工了,這樁集結眾人之志,眾人之愛的美事,開始築夢踏實。(文/鄭育容)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好想養寵物,可是擔心孩子過敏,不敢養」,許多家長和兒童看過人狗情深的電影之後,深受感動,很想擁有寵物,但聽說有人對貓狗過敏,養了恐怕家人癢。

 

根據書田診所小兒科的調查,25 %受訪家長有意願養寵物,但是實際飼養的比例只有 17.3 %。除了照顧方便與否的考量以外,最重要的顧忌是害怕增加孩子過敏疾病。高達62.3%的家長存有這個疑慮,有人因此不敢養,有人邊養邊擔心。

 

寵物與過敏的相關性如何?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丁綺文醫師分析最近10年來的醫學研究資料,發現養寵物是否增加兒童將來發生氣喘的機率,受到三大關鍵因素影響:過敏遺傳、兒童年齡和寵物種類。

 

丁綺文醫師提到,歐洲跨國調查發現遺傳體質才是影響過敏傾向最重要的因素,具有強烈過敏家族史的兒童,比較不適合養寵物,但是對於輕程度或不確定過敏體質的兒童,在母親懷孕或嬰幼兒時期,就開始接觸動物,反而將來發生過敏疾病的比例降低。

 

為何如此,丁綺文醫師說明,6歲以前兒童免疫系統還在發育與調整,免疫細胞白血球當中的幫手T淋巴球,分為第一型(Th1)與第二型(Th2);第一型幫忙抵抗感染,第二型促進過敏反應。這兩型細胞來自同源幹細胞,所以如同蹺蹺板一樣你消我長。如果兒童及早接觸動物,牠們身上和排泄物所含的細菌與人類不同,通常不致傳染飼主,但卻可以激發Th1升高,Th2減少的免疫反應,結果抵抗感染的能力增強,過敏的傾向反而被壓制。

 

丁綺文醫師指出,德國.奧地利和瑞士也曾發表類似的研究結果,證明從小在農莊生活,接觸動物,親近土地的孩童,將來發生氣喘與過敏性鼻炎的比率,遠低於一般兒童,可見遺傳體質雖然重要,生活方式仍然深深影響過敏發作。

 

至於寵物的種類,也應選擇。中心動物醫院院長杜白醫師建議,貓喜歡舔毛,唾液和皮屑是過敏原,因此養貓引起過敏的比例較高,狗就沒有不良影響,有些研究甚至發現具有過敏遺傳體質的兒童養狗,成人時過敏疾病反而減少。養鳥則對呼吸道比較不好,會增加咳嗽症狀,其他動物,例如兔子、天竺鼠,都屬實驗用動物,並不適合養在家裡當寵物。

 

丁綺文醫師說家長無需害怕過敏而阻止孩子養寵物。對於都會地區缺乏玩伴的孩子,養寵物可以教導他責任感,也帶給他接觸動物的機會。丁綺文醫師建議,原本飼養寵物的家庭,不必因為懷孕或添了小寶寶而把寵物送走。及早接觸動物,選擇合適的寵物種類,大體說來,對於免疫系統利多於弊。除非家族有強烈的過敏體質,或者經過抽血檢測確實過敏指標異常,才需顧忌。太講究衛生,過度保護孩子,可能造成反效果。兒童需要更接近自然的生活,來誘導他的免疫系統,提升抗病力,遠離過敏。

文章標籤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想到時間過得這麼快,已經到了結訓,對所有的人事物從陌生開始,到感動與不捨來結束。真的很感謝高雄市資訊培育協會辦理的課後照顧培訓課程,讓我受益匪淺,不僅有充分的受訓時數(360小時),還有理論與實務運用並重的課程安排,讓我們不只是聽聽課而已,還讓學員們實際到學校的課後照顧班實習,得以實踐課堂所學之事,這樣的規劃實在用心。

整個課程從認識自己、情緒管理開始,透過周哈理窗來了解自己有哪些層面,在情緒管理一課中,告訴我們EQ的重要、紓壓的心法。從照顧內在健康後,才開始接觸與兒童相關的課題,兒童的心理衛生、兒童安全與疾病預防、兒童發展等,來從各面向了解兒童,好給予適合該年齡層兒童之所需,也讓老師在設計課成不會那麼無所適從。爾後,諸如親職教育、親師溝通、課後照顧行政等課程,都是為了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課後照顧老師。

謝謝鄭主任,鄭主任都會很有耐心的處理我們的問題;謝謝盧校長,總是給我們很有用的建議及鼓勵,在課程指導上所傳授的專業知識及教學經驗分享,總能讓我受益良多,在迷芒中找到方向;謝謝高雄市資訊培育協會的行政人員們,你們的親切、用心的幫忙,降低我當初接觸新環境的陌生感,反而增加我對這裡的喜愛;感謝所有授課老師無私的傳授我們專業知識及學校現場會遇到的狀況,也會與我們分享應對的方法,讓我覺得很是受用。

月不常圓,天下無不散的筵席,感謝班上的同學們,相處時間雖不長但相逢即是有緣,感謝你們,因為你們的專長及能力,還有過往經驗,都敞開的分享交流,這成為我持續成長的能量,並且看見你們都願意熱心互助,讓我覺得能來到這麼溫暖的班級,真是太幸運了。最後,有限的時間不足以表達內心的千言萬語,因此僅化作祝福,唯願各位在各自的一片天空快樂翱翔。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1號 陳筱青

核心素養

在學校,被大家冷落的社會科,其實是提升競爭力的大寶箱?

 

現今教育界最夯的「核心素養」,一言蔽之,就是「為了適應現在生活及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這跟「個性競爭力」的意義不謀而合。放眼國小的各門學科,最能實踐這兩者的場域,也就是以「探索自己、他人和世界關係」為目標的社會科了!

 

核心素養的定義

一、核心素養的意義

(一)「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未來挑戰,所應具備

的知識、能力與態度。

(二)核心素養較過去課程綱要的「基本能力」、「學科知識」涵蓋更寬

廣和豐富的教育內涵。

(三)核心素養的表述可彰顯學習者的主體性,不以「學科知識」為學

習的唯一範疇,強調其與情境結合並在生活中能夠實踐力行的特

質。

(四)核心素養強調「終身學習」的意涵,注重學習歷程、方法及策略。

 

楊基寬先生認為,人的競爭力包含兩個向度:「專業能力」的競爭力,以及「個性」的競爭力。大部分人認為前者很重要,因此,我們的教育向來特別重視國英數等基本科目,社會人士也多半熱衷於考取證照、學習技能。那麼,「個性競爭力」是什麼呢?這是對未知充滿好奇心且勇於探索、不畏懼表現自己的「鋼鐵之心」!那篇文章也進一步提到:個性競爭力強的人,具備「求知慾」及「堅忍度」,因此也會帶動「專業能力競爭力」的發展。兩者雖有連帶關係,但「個性競爭力」層次更高!

 

這段話頓時點醒了我。對啊!如果社會課的教學只侷限在課本內容,那就只是加強「專業能力」這部分的競爭力而已,卻漏掉了實際上更關鍵的「個性」競爭力!原來,溫老師的社會課,用活動式任務去鼓動孩子接受挑戰,進而養成他們遇到問題就會感到「好奇」、坦然去「面對」、有「勇氣」去「行動」的習慣,這些全都是為孩子培養「個性競爭力」而做的準備!

 

著眼「能力與態度」,讓「知識」真正活起來!

 

現今教育界最夯的「核心素養」,一言蔽之,就是「為了適應現在生活及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這跟「個性競爭力」的意義不謀而合。放眼國小的各門學科,最能實踐這兩者的場域,也就是以「探索自己、他人和世界關係」為目標的社會科了!

 

若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發掘自我潛能、未來面對職場時能找到自身定位、用果敢心態來迎接各種變動,同時還能攜帶「求知技巧」這項上戰場的基本武器……那麼,歡迎加入這場幫助孩子練就素養與能力的「社會趴」,讓社會課擺脫只能照本宣科的無趣,開心為孩子準備一堂又一堂「進入職場後,依然用得到」的社會課吧!

 

*本文摘自字畝文化《溫美玉社會趴》,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6-06

心理治療師、暢銷書《告別玻璃心的13件事》(13 Things That Mentall Strong People Don’t Do)作者艾美·莫林(Amy Morin)本週在Inc雜誌上撰文談「養育心智強健孩子的5個黃金原則」,這是她給家長們的建議:

1.照顧心理健康,全家一起來

多數家長會告訴孩子照顧身體健康的重要性。我們會告訴孩子要刷牙,要吃得健康,要常常運動。但很少家長會告訴孩子照顧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我們應該鍛鍊心靈,如同鍛鍊肌肉。全家一起做心理健康鍛鍊,教育孩子心理強健的重要性,並了解有時候你也許會需要專業協助。就像你需要牙醫來照顧你的牙齒,有時候你也需要治療師來照顧你的心理。

2.暢談感受

研究顯示,60%的學生在進入大學時,學業上都已經準備好了,但情緒上卻沒有做好準備。調查顯示,多數年輕人希望家長投入更多時間教他們如何處理不舒服的感受,例如失望、焦慮、孤單等。除了「生氣」與「高興」以外,多數家長很少提到跟情緒有關的字眼。結果,孩子們也不知道怎麼去感知他們的情緒,更不知道怎麼去處理這些情緒。

3.教導孩子如何切實的思考

當你的孩子說「我從來搞不懂數學」,你很可能直覺回答「你以後就會搞懂的」。但只是安撫孩子,卻不教他們實用的方案,沒有幫助。當你的孩子表現出自我懷疑、自我責備、做出負面預言、或誇大負面想法時,你可以教他們換個方式去思考。示範給他們看,如何分辨出那些沒有幫助的想法,然後用實際的作法取而代之。

 

4.以身作則採取正向行動

孩子們需要學會:他們可以採取與感受相反的行動。事實上,他們的行為可以改變他們的感受。如果孩子在學校度過了糟糕的一天,他可以選擇回家後做些能讓自己高興起來的事情。你可以做個好榜樣,讓孩子知道如何採取與感受相反的行動。你可以說:「今天我心情好差啊!但是坐下來哭也沒有用,不如來做一頓美味的晚餐,我就會覺得比較好了!」

5.練習解決問題

你可能會想幫孩子解決問題,但他們需要機會練習解決問題的技能。當他們遇到困難時,你要忍耐,不要去幫他們解決,而要去鼓勵他們自己想出解決的方法。有時候,你可以讓孩子去嘗試錯誤,自然後果是最好的老師。有時候,可以親子腦力激盪,一起想出4、5個解決方案,然後讓孩子自己選擇要採取哪個方案。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田育瑄 (親子天下)

在資訊超載時代下,新世代的學習者必須擁有「自主學習」的能力,才能讓知識轉為行動,做學習的主人,然而,自主學習不只靠技巧,更需要專注、自律、記憶與彈性,這些能力該如何培養?

資訊超載時代,孩子如何學習?

Shutterstock

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指出,在資訊爆炸、沒有標準答案的時代裡,只培養孩子基礎的學科能力,顯然已經無法因應時代的改變。研究顯示,愈早掌握自主學習技巧(Learning to Learn)的孩子,除了提升閱讀、寫作和數學方面的學習效率,在不受監督的情況下也會維持自律,因此在學習上也比一般人傑出;研究進一步指出,有效率的自主學習不只包含學習的技巧,更奠基於良好的記憶力、專注力、自律與彈性,這些能力統稱為「管控功能(executive function,簡稱EF)」。

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Harvard's Center for the Developing Child)表示,在學習上,孩子的「管控功能」決定了他是否能夠專注的學習、能不能在老師教過後,自己也能重複,或把它實做出來?能不能和同學們在課堂上完成討論?能不能在吵雜的環境裡集中精力思考,並回答問題等。

在容易分心的時代中,孩子的「管控功能」就像CEO一樣主宰學習成效,如何培養孩子的「管控功能」?以下提供3大方法:

1.訓練大腦聚焦

日常生活中有太多讓人分心的事物,像是手機、網路社群、線上影音都能輕易抓住我們的注意力,降低學習效率;因此掌握「不分心」的技巧就能幫助孩子專注學習,像是在陪孩子閱讀的時候,當遇到不熟悉的字可以一起讀出來,當孩子想要放棄時,配合書中故事例句或書寫練習來記憶,透過不同方式反覆練習鍛鍊孩子大腦的聚焦能力。

2.學會控制情緒

提供孩子在低風險的環境下學習新事物的機會,像是內向害羞的孩子想要訓練表達能力,除了事前的練習以外,也可以陪孩子拆解恐懼、設定具體的任務,一步步堅持達成目標,這個過程除了讓孩子練習學習過的表達技巧,也能訓練孩子的大腦在面對錯誤、困惑甚至是沮喪時,依舊能夠控制情緒,努力不懈的完成自我設定的目標。

3.保持學習彈性

我們的孩子身處在一個上網搜尋比人腦記憶更加快速的時代裡,然而即便電腦讀取與計算的速度再快,但在合作、聆聽、表達、溝通、批判思考與解決問題這些關乎於社交連結,以及打造社群上的能力,仍舊是電腦無法取代人類的地方,除了讓孩子保有學習科技應用,以及適應新規則的良好習慣外,我們也必須時時用更寬廣的角度思考孩子在學校的學習。

一個擁有人生目標的孩子能自我學習、管理、負責自己的未來,學習的範疇已經愈顯模糊,讓孩子掌握自主學習的技巧與正確的學習心態更加重要,這麼一來,我們的孩子才可以游刃有餘的應對這股資訊超載、快速變化的數位洪流。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rticle-5b07c5a47651b.jpg

如果你還在思考,何時該開始管控孩子使用科技產品的時間,或許現在就是很不錯的時機。一項調查顯示,家長平均是在孩子3歲之時,開始限制他們使用網路。不過,小孩花在網路上的時間,是爸媽以為的2倍。

即使手機等數位裝置上有許多家長管控應用程式,小孩表示,他們平均1天會使用2小時的螢幕。而在這段時間裡,小孩通常有辦法繞過數位式的家長管控,也有可能見到許多會讓他們覺得不安的事物。此外,小孩常會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個人資訊,這些資訊可能會四處流傳、成為另一個霸凌的來源。

這就像是一場完美風暴:小孩可以自由地使用數位媒體,家長則相信那不成問題,或是情勢處於他們的掌控之中。

對教育和學校活動,以及未來的就業機會而言,數位媒體都十分關鍵。孩子不但需要使用數位媒體、一探它們能夠開啟的世界,也得非常擅於使用它們才行。

你不能完全禁止孩子使用數位媒體,但如果你覺得家中的情況有問題,還是有辦法實施一些控管。

限制使用時間。

有些家長表示,孩子會長時間盯著螢幕,平常會使用至深夜,週末則是幾乎大部分的時間都盯著螢幕;部分孩子幾乎不和家人一起吃飯。在這樣的情況下,確實可以限制使用時間,但如何訂下限制極為重要。

以威權式的做法和論據來管制時間,可能會引發反彈;請嘗試解釋、協商,並盡可能地冷靜討論這樣的限制,不要一時激動地講出「想都別想」、「我說了算」這類話語,也不要嚴厲斥責。但就算你能限制手機、電腦和平板的使用時間,完全管控仍舊十分困難。

假定孩子有能力繞過任何內容封鎖

在耶魯育兒研究中心,我們十分意外地聽見家長表示,孩子在家中的螢幕使用時間管控得相當良好,但接著就聽見孩子談起他們使用或想出的、可以徹底繞過管控的花招,而且他們通常能獲得同儕的協助。正因為如此,你應該……

與孩子一起使用電腦、平板或智慧型手機,讓孩子了解這不只是一個人的活動。

一起玩遊戲;一起看電影;一起展開創意計畫;一起培養新的嗜好或興趣,例如國家、運動、藝術、遊戲、超級英雄、動物、音樂等,然後一起花時間在網路上研究它。讓這件事有趣一些,不要在這段時間裡考試或斥責。在理想的情況下,讓孩子選擇主題,並將最終決定權留在你手中。

預先思考孩子是否有侵略性或焦慮的傾向,因為電玩等內容可能會使情況惡化。

舉例來說,花時間觀賞創傷,或是詳盡描繪恐怖行為、暴力、死亡或垂死的事件,可能會加劇孩提時代早期常見的焦慮和恐懼。

解釋是不夠的。家長或許會認為,只要將相關危險告知孩子,並取得口頭上的理解,就會有幫助。當然要向孩子解釋這些事,因為那會帶來更廣泛的利益;然而,單只是解釋管控的必要性,通常無法有效地改變行為。

監督小孩和青少年的螢幕使用。這有助避免孩子學會你不希望他們學會的行為。然而,這不代表時時盯著他們的一舉一動;反之,注意他們在做什麼、和誰一起。

此外,直接與孩子一同參與活動,有如心理健康上的疫苗,有助避免他們學會你不想他們學會的行為。

以身作則。家長有時會投入他們不希望小孩投入的螢幕活動,例如在網路上與陌生人一同遊玩極具侵略性的電玩、待在同一個房間各自盯著自己的螢幕等。以身作則非常關鍵。

簡言之,數位媒體為家長帶來了新的擔憂和疑慮,但家長也確實有不少方法,可以為孩子帶來正面的影響、將媒體使用融入家庭活動,並最大化這些新科技能夠帶來的利益。

資料來源:Time 及天下雜誌

 

 

文章標籤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長不想管,老師不敢管?把孩子教好是誰的責任?親師大戰的結果輸家都是孩子!

作者:譚惋瑩

發表日期:2018-05-25
 
(標題中的家長是指這類事件裡的家長)
 
今天打開臉書,被一支網路影片洗版。在教室裡一群學生圍著老師破口大罵,學生不停對老師罵髒話,老師一直相應不理,最後老師請學生出去外面談,學生卻從老師背面出拳打老師,一路打到走廊,老師因而眼睛受傷,這一切被另個學生用手機拍下,放到了臉書社團。
 
事後在記者的訪問中,被打的老師提到自己的傷勢,遠不及自己的心痛,他不明白單純叫學生起床,維持班級上課秩序,竟會換來如此的對待,情緒沮喪之餘萌生辭職的念頭。校方也於昨晚在臉書發文:「首先感謝各位的關心,關於這次的突發事件:校方並不會隱瞞或袒護任何錯事,目前並已經在充分了解並處理中。各方的再次傳播對於所有當事人----特別是那認真負責的教師都是一次一次的傷害公審,也不能解決任何問題,請各位務必相信學校會做出最適當的處置.......別讓一方的不理智行為,掩蓋了另一方的熱誠付出,再次感謝各位的關心!若在今晚的處理過程中有讓您感到不悅,還請諒解。」
 
身為學生之一的家長也不甘示弱跳出來,繼續爆料「還原」事實真相,直指老師先動手打學生,學生才會予以反擊,還稱自己的孩子「平常很乖,只是意見比較多」,結尾才心不甘情不願地跟受傷老師對不起。
其實這次的事件並不是個例,最近幾年,越來越多老師因為管學生,爆發衝突或受傷的事件。
 
2016年一名高雄中學的學生因考完試直接睡覺,老師請他起來交換考卷,學生卻不起來,老師說那要直接給他零分,學生衝上講台暴怒狂嗆老師。

2017年 桃園一間私立中學的學生因為上課睡覺被老師叫醒,學生竟順手拿出放在抽屜的餐刀和老師對峙,直接在教室內上演火爆場面,把其他同學都嚇壞了。

這三起事件,起因都是因為學生睡覺,老師叫學生起來造成的衝突,試問學生應該在課堂上睡覺嗎?一個負責認真的老師看到學生睡覺不應該把他叫起來嗎?逆向思考一下,如果老師在課堂上睡覺大家能接受嗎?即使那是一堂自修課,大家應該也無法接受老師在課堂上睡覺吧?

如果管教學生,老師的下場不是被爆粗口,就是被追打,甚至是被家長投訴到教育局,老師還敢管學生嗎?原本懷抱教育熱忱的老師為了自保,就乾脆任由孩子去,於是,家長因為疼愛孩子不想管,老師因為求自保不敢管,這已經形成台灣教育最大的隱憂了。

台灣老師是弱勢族群?

2006年,台灣立法院三讀通過『教育基本法』,於其中的第8條的內容是:「學生之學習權、受教育權、身體自主權及人格發展權,國家應予保障,並使學生不受任何體罰,造成身心之侵害。」
第15條的內容則是:「教師專業自主權及學生學習權、受教育權、身體自主權及人格發展權遭受學校或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不當或違法之侵害時,政府應依法令提供當事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有效及公平救濟之管道。」
這兩則條款被外界解讀為
「禁止體罰條款」,明定政府公權力將保障學生不受體罰,一旦學生的「身體自主權」及「人格發展權」受到傷害,政府將提供必要的救濟管道,還可以依法申請賠償。
只是當中不僅對「體罰」的定義不清,對於怎麼才算違法更是沒有詳細的討論,而且大家似乎都忽略了,「教師專業自主權」遭受不當或違法之侵害時,政府也應依法令提供教師有效及公平的救濟管道。教師管教學生因而被其攻擊致傷,算不算教師專業自主權遭受不當或違法之侵害?最慘的是當教師還得承擔道德上的壓力,如果學生犯錯老師不肯原諒學生,老師會被批評為人師表沒有容錯的能力,就算被甌打住進醫院,大部分的老師仍然會選擇原諒學生,原諒學生還會被批是礙於輿論的壓力,卻沒有想到老師其實有可能是源於教育愛,怎麼做都兩面不是人,所以老師在台灣的社會價值觀中,算是非常弱勢的族群。
 

還給老師管教學生的權力

事實上,在其他先進國家,都有法律對老師的管教權予以法律保護,這不僅僅是賦予老師權力,更是向孩子傳達社會規則意識,同時讓家長明白孩子觸犯規則要受到懲罰。以英國為例,有『學校標準及架溝法令』,學校有「校管會」可以依法制定學生行為管教方法,其中若學生有嚴重違法行為,可以剝奪學生基本權力並增加家長義務。再以美國為例,美國聯判政府的「教師保護法」提及教師、校長、教育機構等,有權為了維持秩而採取合理體罰。

我舉這些例子,並不是贊成體罰,身為教育人我舉雙手贊成零體罰,但零體罰不代表完全沒有處罰,孩子犯錯當然需要適當處罰,才能讓孩子知道自己犯錯了並承擔起自己的錯誤,以人性的角度來看,如果孩子知道自己犯錯老師父母拿他沒辦法,孩子當然有恃無恐,這樣一味縱容的後果,只會養出驕橫跋扈的下一代,等到長大成人鑄下大錯,再用法律懲罰孩子就為時已晚,不僅苦了父母自己,還危害社會,害人害己。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國之本,政府應該重新思考,並制定合理的管教標準,別讓模糊的界線,辛苦了站在教育第一線的教師,還給教師應有的管教權吧!而身為家長,也應該在孩子犯錯之後,承擔起該有的責任,與學校、老師進行溝通,而非直接訴諸媒體或民代,沉痛的希望政治人物別再把手伸進校園裡,讓教育回歸單純。

台灣還是有很多認真教養孩子的好父母,在社會上一連串師生衝突後,好好思考我們一直引為傲的品德及禮貌教育出了什麼問題,民主不等於隨便,開放不等於不設防,找回四維八德,重新塑造品德教育吧!

文章出處:https://gfamily.cwgv.com.tw/content/index/11827?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MF_post&utm_campaign=1805251000

文章標籤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精華簡文

 
給媽媽們/妳不需用力證明自己「好」,也不用一直「贏」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寶瓶文化 本文摘自寶瓶出版《愛媽媽,為什麼這麼難?》

為了成為所謂的「好媽媽」,背負重擔的妳,過得快樂嗎?做為一個母親,妳不需要一直讓子女聽自己的話,妳不需用力證明自己是「贏的一方」,妳只是希望他們好而已。

母親的內心世界

「不斷給予,才是一個好媽媽」: 我做的一切都是為妳好

有孩子邁入青春期的家庭,總是火藥味很重,但如果能聆聽青少年的聲音,常有許多意外收穫。因為從他們充滿情緒、聽起來很刺耳的話語中,往往能直指出家庭的真實面貌與困境。

在晤談室,常見的場景像是母親苦口婆心地說:「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你好。」孩子則憤怒地回答:「但我不需要妳給我的這些。我要的,妳卻不給我。」

被許多「好媽媽」的標準所綁架,無法動彈

不斷給予,卻不考慮孩子目前真正的需要。有時候是出於母親自己本身的需要,因為她需要透過「不斷給予」,來減輕擔心自己不是個好媽媽的焦慮。

是不是要養出一個好小孩,自己才算是一個好媽媽呢?好小孩的定義又是什麼呢?是街坊鄰居都有口皆碑?還是符合社會大眾的名校、好成績?但是這些別人眼中或嘴裡的優點,能夠反映出孩子大腦與品德的成長,以及更重要的內心滿足和快樂嗎?

同理,為了成為所謂的「好媽媽」,背負重擔的妳,過得快樂嗎?是不是儘管很多人說妳做得很好了,妳在理智上同意這點,但只要一遇到生活上的小失常,就會像壓垮妳的最後一根稻草,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讓妳崩潰大哭。

很多被孩子認為是「控制狂」的媽媽,都是太過焦慮,沒辦法停下來好好思考的女性。為了對抗焦慮,她們緊緊抓著從上一代或是周遭環境吸收進來的「各種標準」,嚴格地控制小孩與自己。

她們沒有意識到自己過多的關心,對孩子來說,全都是潛在的監視與控制,因為她們也讓自己身在「許多標準」的控制中。

「留白」是一種對孩子的信任,而「安靜」更是一種深刻的包容。除了無微不至的關心,學習「放下」,是另一種孩子也需要我們給予的愛。

在孩子還幼小、依賴時,身為母親的我們可以做很多努力,幫助孩子的身心逐漸茁壯。當孩子日漸長大並堅強時,我們該放手去相信孩子,信任他們自己可以走得好,過得快樂。

妳是一個難以「說不」的人嗎?在與家人的角力中,妳總是被逼著退讓,妳漸漸習慣不表達自己,最後對自己的想法與感受變得陌生,但妳隱約知道自己心裡有一顆不吐不快的氣球,等到它撐不住,爆炸開來,妳就開始拒絕所有的東西進入自己的身體,也不願意讓任何人改變自己。

 

 

文章標籤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這個培訓班當中真的讓我收穫到很多.也發生了很多趣事...學習到老師們寶貴的經驗及專業知識..因著這個課程也打破了以往對教育領域的迷思 ...原來是可以這麼的活潑多元!!

使我心中湧起一股熱忱..不再是個夢!!要謝謝的老師太多 ...但自己吸收多少才是重點!!對於未來要走教育領域方面的工作確實是需要裝備自己的!!在這360小時電腦課非常多..也是我最不足的地方!!感謝協會安排了這麼豐富的電腦課程..在這資訊發達的時代是不可缺的能力!!與家長之間的連繫互動才不會有隔閡..特別謝謝TONY

老師的耐心指導我們走過電腦課的低潮..(哈哈)......言歸正傳..期許自己在未來的教學路上是快樂的!是熱情的!是成功的!深深體會到老師不再是個稱呼..而是一位真實能夠去幫助孩子幫助弱勢家庭的祝福!

我常說: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己無限的潛能!身為兒童課後安親班老師..在教育的園地裏..就像一位園丁要有計畫地耕耘,施肥!!那麼所播的種子必能發芽而茁壯。

我深信【you are graet!】這句話可以幫助孩子們展現自己最棒的一面,它代表了老師對孩子的鼓勵與關懷,更重要的是可以營造一種感動;如此的學習經驗,不僅僅只是技能或認知方面的吸收,更是情意的傳遞。我希望孩子們能記住自己是值得被肯定的!!不只老師會他對說【you are graet!】,更要懂得對自己說【I am graet!】。

文章標籤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閱讀對孩子的六大好處

很多爸爸媽媽都知道,閱讀是一個能開啟寶寶對這個世界的想像的媒介

但也有些爸媽會困惑:

每天讀啊讀,到底對孩子有什麼具體的幫助呢?為什麼親子共讀那麼重要?

其實,如果我們都能更了解這方面的知識

在親子共讀時就會對自己更有信心,也更願意堅持、持續這樣做吧!

.增加詞彙量,提升語言精細程度 

透過我們跟孩子一起看書,在朗讀的那個過程

小朋友就會聽到「裡面的文字,跟爸爸媽媽平常跟我們說話的文字,是不一樣的耶!」

比如說 我們如果跟孩子講說:「把嘴巴打開,吃東西~」,這個是我們的口頭語言

可是如果是書面文字(在繪本上面的文字),它可能就會寫的是:「大口一張,真好吃!」

這兩者比較起來,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文字的精細程度,完全不一樣

所以當我們在跟孩子一起閱讀繪本的書面語言的時候

就是在提供孩子很漂亮的、很精準的詞彙

對於他們在詞彙量的增加&語言的精細度上面,都會有幫助

.讀寫萌發:學齡前的重要先備能力

「讀寫萌發」是我們在幼教上面,很重視的一個詞

其實這個概念很簡單:

如果今天一個小朋友要學會跑步

他就要先學會站立 然後學會走路 最後才會慢慢的開始跑

在他會跑步之前,是要一點一點累積一段先備能力的

所以我們的孩子進到小學開始閱讀跟寫字之前,他們也需要先準備一些能力

「讀寫萌發」其實就是這樣的概念 ,我們跟孩子閱讀的時候有的時候我們會指著字,我們在指讀的過程當中,孩子就會開始慢慢認識到:「爸爸媽媽講出來的話,可能跟上面這個東西是有對應的!

那他會慢慢去理解,這種一字一個音的文字符號它的意義

同時他也會看到「『貓』這個字是藍色的,咦,這邊有一隻藍色的貓!

孩子就會慢慢去識別,這是文字、這是圖像,他們有不同的功能

甚至是孩子會知道該怎麼操作一本書

比如剛開始孩子可能會拿顛倒,慢慢的,你跟他共讀的過程

他就會知道怎麼樣把一本書拿正確的方向

這個也是讀寫萌發很重要的能力

.能拓展視野的「認知」發展

除了語言、讀寫蒙發,還有一個重點是很多爸爸媽媽會去關注的

就是「認知」的發展

孩子剛開始出生的時候,他們對於這個世界的一切,都覺得很新鮮

在生活當中會有很多的經驗,孩子可以認識什麼是天空、什麼是雲、什麼是溪流

可是有一些東西,他不一定在真實生活當中接觸得到

我們就可以透過書、透過閱讀的過程,來幫助孩子理解

小到我們可以從書裡面認識顏色、數量

年紀再大一點的孩子,在閱讀的過程當中

他可以聽到「喔~原來恐龍時代是這個樣子的~」「別的國家原來長這樣!有這些不同的文化!

透過閱讀,可以克服地理或時空的限制,非常廣泛的拓展孩子的認知、視野

.視覺素養:從圖像中發現秘密

「視覺素養」是圖畫書的一個很特別也很重要的功能

什麼叫視覺素養呢?

就是孩子能否從畫面當中擷取訊息,理解這個圖像正在說什麼

這對未來發展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其實閱讀圖畫書,就附有這樣的功能

孩子可以透過圖像的閱讀,去發掘「原來有很多小細節,是文字沒有提到的,要從圖像,才會看到這些秘密!

這個其實是圖畫書一個很重要的功能

所以各位爸媽在親子共讀時,也別忘了和孩子一起仔細找找圖片中的秘密細節唷

.建立更親密的親子關係

為什麼閱讀過程當中會建立親子關係呢?

可以想像一下親子共讀的情境——

你和孩子兩個人一起合看一本書,你把他抱在懷中

講到圖畫書裡面「小朋友的小鼻子、小眼睛」,你就會摸摸孩子的小鼻子、小眼睛⋯⋯

這樣的親子之間的擁抱、觸碰

在他長大的過程當中,會是一段非常美好的經驗

這樣的經驗,如果能夠是持續的(持續跟孩子共讀)

你們親子之間的對話內容,就不會侷限於只是日常生活

你們還可以談談書、談談書裡面的世界、談談彼此的想法

那這樣子的親子品質,就會是更提升的~

.培養閱讀興趣,愛上閱讀習慣

其實閱讀興趣就會在你們很開心的互動的過程當中發生

「這個書好好笑」「媽媽抱著我、爸爸抱著我」

孩子會把「共讀時美好的感受」,跟「書」連結起來

慢慢的,他就會喜歡上這樣的媒介

他也會發現,書裡面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好玩的事情

自然而然的,閱讀習慣就會在他的興趣當中,層層堆疊起來了。

引用:https://mamilove.com.tw/articles/1085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著社會的變遷,民主時代的來臨,今日的父母,雖成長於傳統權威教育之中,面對現代聰明伶俐的孩子,卻要以民主平等的方式,來教導他們。如此大的差異性,往往使得為人父母者,不知所措。因此,有效的親職教育 理念的推展,與方法的實行,當是現代父母最 迫切需要的。 

幼兒教育又是一切學校教育的基礎,在「學貴慎始」的前提之下,以及重視親職教育的潮流中,幼兒親職教育更是不容忽視的。 

  因此,在幼兒教育中,更應積極推行親職教育,以助於培養活潑健康的 下一代。

藉由各種活動研習機會,幫助家 長認識及落實親職教育的切實性,並能增進彼此的交流,建立共識、互助成長。由學校於每年行事曆中,排定親職教育相關活動:如講座、研討、座談會、讀書會、父母成長團,或親子活動等,

要做好一件事,必須教師與家長雙方互相配合;因為教育孩子的責任,不是園方或父母單方面的責任,而是大家共同的責任。如何加強幼教人員與家長的溝通能力,最重要的是需要有一顆「願意幫助孩子成長的心」,才能 促進教育工作的進展。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happysweet3.pixnet.net/blog/post/6467818

 

不打不罵的十大管較高招

 

管教孩子的方法有千百種,打罵孩子可以說是最直接的。但是時代在變,觀念也在更新,家長管教孩子

的方法當然也不可能不變通!也許家長會感到疑惑,如果把棍子收起來,是不是就會寵壞孩子?其實,

當孩子犯錯時,以尊重的態度讓孩子自己負責,反而更能培養孩子獨立而理性的人格。



  家長的手應該充滿關愛與溫暖,而不是讓孩子感到陌生和恐懼。一個在戰戰兢兢中長大的孩子,會

漸漸發展出負面的行為,例如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感覺就說謊,有需求不敢說就偷竊等。不過,有些家

長又時常感到很為難,因為除了打罵之外,他們似乎總是難以找到有效的教養方法。現在,就讓我們一

起來學習一下不打不罵的10大管教妙法吧!



打罵孩子的常見原因 

  當被問到為什麼要打罵孩子時,許多家長的回答都是不聽管教。針對這個原因,程桂英老師在

此要特別澄清一下。當父母在打罵孩子的時候,總是把原因全部推到孩子身上,認為是孩子逼自己這樣

去做,卻很少去尋求其他的方式來教導孩子。其實,不管用什麼管教方式來對待孩子,其責任都要由父

母來擔起,而不是孩子。正是因為家長不願意花心思去尋找其他的教育方法,所以才會有打罵的草率表

現。一般來說,家長之所以要打罵孩子,主要有以下4大原因。



傳統教養觀念 

  不可否認,傳統的教養觀念對我們仍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

等。因為在傳統觀念中,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就是上對下,並沒有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相處的概

念。傳統文化的尊重多放在平輩的相處上,但在親子關系中卻十分欠缺。



自我情緒管理不佳 

  如果家長的心智不夠成熟,那麼對孩子而言就是很沉重的壓力與包袱。當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或挫折

時,有些家長就容易把怨氣發洩到孩子身上。當家長對自己生活或工作的期望無法滿足時,就更希望孩

子可以完全按照他的指示來行事,一旦孩子的表現不能令家長滿意,那麼家長多半會打罵上前。



熟悉的成長經驗 

  由于沒有及時接受新知識,或是經驗不足,所以有些家長就直接就套用原來父母的管教模式一一只

要不順父母的意,就會受到這樣的打罵處罰。因此,當他無法使自己的孩子照他的方式來做事或生活

時,也就喜歡用最熟悉的方式管教孩子。



尋求快速方便的方法 

  有些家長懶得思考其他的方法來管教孩子,認為打罵教育最方便,見效也最快。因此,每當孩子犯

錯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處罰孩子。



不打不罵的10大管教妙法 

  很少有父母天生就會教孩子,也很少有父母能自然而然地成為育兒高手。要想做一個成功的父母,

就需要不斷地充實新知識。如果您從小就沒有得到太多良好的教育體驗,現在又很難去思考應該如何對

待孩子,那麼請參考一下程桂英老師提出的10個方法。當您被孩子氣得火冒三丈的時候,不妨用這些方

法來取代打罵的教養方式。



1.多多了解孩子 

  在忙于生計的同時,家長一定要抽出時間來多了解孩子,與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師多多溝通,盡

量對孩子在幼兒園和家庭中的表現有一個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誤解。這樣一旦孩子真有不

聽話的時候,也能比較明白應該如何去引導孩子。



2.吸收教育知識 

  社會在變化,孩子的成長環境也在變化,那麼教養方式自然也要不斷進步。身為家長,就要責無旁

貸地主動吸收教育新知。在傳統的親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權威來教育孩子,而打罵處罰更是權

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可以幫助家長跳出自己的成長經驗,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觀念。



3.耐心傾聽孩子 

  如果是氣急攻心的家長,在面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時,通常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罵。此時,程桂

英老師建議家長先冷靜下來,嘗試著多一分耐心,問問孩子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當家長的心思已經放

在了解孩子的想法,並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時,也許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並且也

已經釋放掉了很多負面的情緒。



4.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家長總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以上對下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對此程桂英老師特別建

議,希望家長真正放下身段,從內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氣跟孩子說話,將孩子當做成人一樣

給予尊重。不要總是對孩子說,而是要給孩子選擇題,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如果孩子的年齡足夠

大,表達能力沒有問題,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提出解決方案或替代辦法。



5.跟孩子講道理 

除了平時的告誡之外,家長也要在實際的情境中教導孩子一定的道理。讓孩子有同理心,讓他從其他人

的角度去體會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至于解說道理的方式,則可依孩子的年齡來

選擇講解的深度,特別小的孩子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



6.讓孩子去體驗 

  如果孩子老是聽不進大人的話,那麼在保證安全和沒有惡劣後果的前提下,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自己

自食惡果的滋味。通過自身的切實體驗,孩子將能深刻領悟到家長的教導有多麼正確和重要。



7.同孩子做協商 

  不要總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麼不只是孩子痛苦,就連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

人,當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協商,各退一步也許是很好的方法。比如當孩子想要跳沙

發,而家長卻有事情要思考的時候,就可以請孩子去臥室的床上跳,或者請他等一會再跳,或者等家長

把事情處理完,再帶孩子去公園盡情地跳。



8.盛怒時不管教孩子 

  在極度憤怒的狀況下,家長肯定無法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所以,當家長無論如何也平靜不下

來的時候,程桂英老師建議家長暫時離開現場,或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別的事,如打電話給朋友聊

天、聽音樂等。等自己平靜下來以後,再和孩子好好談談。



9.修正對孩子的期望 

  有時家長真的太過于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標準(或許是家長自以為能夠做到,但實際

上從來沒有做到過!)來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齡還小,有好動、固執、健忘等表現都很正常。家長

如果真的要對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慮孩子的成長狀況,不要總是拿放大鏡去看待孩子的表現。



10.真誠對待孩子 

  有些家長在與孩子做溝通的時候,總是喜歡用指責或命令式的語氣,這常常讓孩子難以接受。據程

桂英老師介紹,親子之間的溝通應該是真誠而沒有距離的,家長可以很誠實地將自己的擔心或情緒解釋

給孩子聽,讓孩子了解他的行為會讓你難過,或是會讓你擔心、懼怕。只要語氣是平和的、態度是真誠

的,你就會發現,其實孩子是很樂意體貼爸爸媽媽的!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培養孩子適應新環境的能力

新學期開始,不管是孩子第一天上學還是換了新的學習環境,對於孩子來說都要面臨儘快融入新環境的挑戰。學會適應新環境的過程就是一個戰勝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過程,同時也是孩子走向成熟的必然經歷。如果父母猶猶豫豫,對於孩子初期的不適應感到焦慮,那麼孩子就更加沒有信心,面對自己陌生的環境、事物也會氣餒。父母應該儘量多地創造與孩子適當分離的機會,然後引導孩子關注新環境,並及時表揚孩子在新環境中的進步。

培養孩子抗挫折能力

現在大多數父母的關注點都在孩子的智商教育上,他們常常忽略了「挫折商」的教育。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年輕人的自殺數有25萬,其中不乏一些有志好青年。他們就是因為一次的挫折失敗想不開就放棄了自己的生命。家長們在孩子上初中之前,一定要努力提高孩子的「挫折商」,因為從上初中開始,孩子面對的壓力會越來越大。家長要儘可能地鼓勵孩子嘗試新鮮事物,引導孩子接受不如意的結果,告訴他們享受過程更重要。引導孩子挑戰有難度的任務,培養孩子正視失敗和總結經驗教訓的能力;告訴孩子不要因為一時的不如意就情緒低落、沮喪,能夠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才能掌握自己的人生。

養成閱讀習慣

很多家長都知道:一定要讓孩子大量閱讀,閱讀真的很重要!大量閱讀收穫到的好處是:積累詞彙,增強語感,提升寫作能力,擴大知識面,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孩子12歲之前,是閱讀能力(即學習能力的基礎)發展的最佳時期,尤其是小學階段,這六年,可以說什麼都沒有比大量閱讀、提高閱讀能力的發展更為重要。只有在這個階段博覽群書、見多識廣,孩子今後的成績上升才會力量強大、後發制人、潛力無窮。激發孩子從小對書的興趣,家庭氛圍非常重要。父母們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愛讀書的好榜樣。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看書,不用限定孩子必須看經典名著,先從孩子的興趣入手,只要讓孩子養成閱讀習慣,能夠靜下心來看書就可以了。

練習一手好字

人們常說「字如其人」,字寫得如何常常能反映一個人的氣質、風度……寫字能讓人心情沉靜,狀態更投入,寫字的過程中,心、手、腦都在協同工作,對身體機能也是一種鍛鍊。對於孩子來說,一手漂亮的字,也更能在考試時給閱卷老師留下深刻的印象。寫字潦草的孩子往往性格急躁,靜心練字可以讓孩子磨練心性,做事也會變得細緻起來,這樣以後也會給人留下好印象。

擁有自信樂觀的心態

開學前期幫孩子找到合適的「定位」很有必要,鼓勵孩子具備自信心。不給孩子壓力,定好階段性目標,對於孩子日益進步的努力及時肯定,戒驕戒躁,平穩心態。父母自己首先要放鬆,幫助孩子沉住氣,牢記「過程中的收穫遠比最終的成績有價值的多」。有個好方法,就是培養孩子的幽默感,用輕鬆詼諧的對話氣氛,減輕力、加油鼓勁兒。讓孩子學會坦然面對學習、生活中的小挫折,是成長的第一步。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長成材!

有規律的生活

幫助孩子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比如每天幾點起床,幾點吃早飯,幾點做作業,幾點閱讀,幾點睡覺。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堅持下來並不容易。但是如果孩子能習慣了這樣的生物鐘,不僅對孩子的身體成長有好處,而且對他長大以後做事的規劃性和統籌安排性都是非常有利的。對於孩子能堅持制定和完成計劃,父母一定要給予極大的肯定和鼓勵,這會是難能可貴的優點。有規律生活長大的孩子,做任何事都會自發地制定計劃,而且比較有耐力。

培養「審美情感」

「審美情感」是一種不同於他人的獨特的生命體驗。審美品位的高低,最能反映人的氣質。父母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具備較高層次的審美觀,在富有個性的審美中建立自尊與自信。 父母首先要建立起美好的家庭環境,帶孩子多多參與戶外活動,同時引導孩子發現美、感受美、了解美,認識美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在審美實踐活動中,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審美素養。幫助孩子避免在學習生活中感到乏味無趣,缺乏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教誨不是件何等高深的事,它就存在於我們的一言一行。



原文網址:
https://read01.com/M2yOAmG.html

文章標籤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這裡拿取證照真的是讓我大開眼界,因為我是一個很愛問的一個人很喜歡把自己的問題問清楚,來到這裡上課讓我難以置信,這裡的時數真的比外面的課輔班受訓還長,這次的課程總時數360個小時,上課的東西很多,還有電腦課,會把學校會碰到的東西都受教給儲備課輔老師,還有實習課,這裡雖是職訓局合辦,但是以新超群委辦,所以上的課很多很足很累很滿,讓人有疲累的狀況,但卻充滿安心。

這個協會找了很多老師、現任校長、退休校長以及名師為我們教課。

上完課後,不用害怕進入職場會速手無策,會很快的進入狀況,若你有心想進入這一家培訊當一個課後照顧老師,就要心理準備因為這裡有很完善的師資外,還會有一個結訓前的小測驗,來確定自己的所學。讓你能安心的進入職場。

1656e51b7a388e1.png

文章標籤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