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發學習動機,教學才有效果
作者:洪蘭
當我們有20萬個孩子對學習沒有興趣時,我們一定要想辦法,因為生命的浪費是一個國家無可彌補的損失。
最近台灣師範大學公布了一個調查:台灣有20萬個學生在等待失敗。台灣學生總人數不多,這個數字令人驚奇。
無獨有偶,上週,一位很有教學熱忱的老師來跟我辭行,她不教書了。原來她的教務主任堅持要她照教學手冊來上課,連某些話要講幾分鐘必須照規定,這種動輒得咎、創意被束縳住、不得發揮的上課方式很沒意思。她說白話文並不需要老師一個字、一個字的講解,她想用主題教學的方式來啟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卻不被允許。當跟別校的老師談時,發現即使調校也沒有用,因為他校也是這樣。她看到學生對上課沒興趣,自己對這種教學也提不起勁,所以決定辭職,另謀生路。
她所描繪的僵化心態,使我想起有一天下午我去朋友家,看到她5歲的孫女趴在餐桌上睡著了,嘴裡還含著一口飯,我問朋友:「不怕她噎到嗎?」朋友小聲說:「噓,她母親規定沒有吃完飯不准下桌,等下醒來,還是得吃完才能下桌。」我很驚訝,不想吃而硬塞是虐待,孩子不肯吃飯,應該去追究為什麼她不餓,是吃了零食?還是快要生病了,胃口不好?不追究原因,只嚴格執行規定,會使孩子視吃飯為畏途。這種食古不化、照本宣科、執行到最後一個字母的僵硬心態,真是令人憂心。
知識如果有意義,記憶就不容易流失
我們在大腦上看到,只有主動的學習才能激發神經元的活化和神經元之間的連接,神經迴路活化的範圍愈廣,孩子的學習愈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主動和被動學習在神經連接的密度上差別非常得大,教學若沒有效果,真的是在浪費孩子的青春、耽誤他的前途。
其實引發孩子學習的動機並不困難,我曾參觀過德國五年級自然科的教學。開學時,老師把這學期要教的主題貼在牆上,讓學生去寫他對這主題有興趣的地方。假如主題是樹,小朋友就在樹的旁邊寫上他最想知道的,例如:樹為什麼秋天要落葉?為什麼顏色一變就落下來了?種子為什麼那麼硬?核桃硬得要用工具才敲得開,為什麼不會妨礙種子發芽?……老師再依孩子想知道的去準備教材,因為討論的是他們有興趣的題目,所以上課不會打瞌睡或滑手機。
這種教學方式生動而不枯燥,孩子學會從一個問題去追另一個問題,直到找出答案。在孩子想知道的時候教他,學習動機最強,效果是事半功倍,而且因為討論的層面很廣,孩子對這個問題有全面性的了解,當新知崁入原有的背景知識架構,形成新的網絡連接時,因為意義度是記憶最重要的因素,這新知就被儲存起來,不會流失了。這時,學習不再是無奈何的苦事,而是滿足自己好奇心的樂事。
當我們有20萬個孩子對學習沒有興趣時,我們一定要想辦法,因為生命的浪費是一個國家無可彌補的損失。
資料來源 https://gfamily.cwgv.com.tw/content/index/3954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