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認知行為理論(內容摘自MBA智庫) 

https://wiki.mbalib.com/zh-tw/%E8%AE%A4%E7%9F%A5%E8%A1%8C%E4%B8%BA%E7%90%86%E8%AE%BA

「認知行為理論」是一組通過「改變思維或信念和行為」的方法來改變不良認知,它是「認知理論」和「行為理論」的整合,是對認知和行為理論所存在缺陷的一種批評和發展,但是卻不是簡單的相加,或者拼湊。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利斯的「合理情緒行為療法」 (REBT),貝克和Meichenbaum梅肯鮑姆的「認知行為矯正技術」等。

主要觀點:認為在「認知、情緒和行為」三者中,「認知」扮演著中介與協調的作用,強調「認知」活動在心理或行為問題中的重要性。

**********************************

 

操作真實案例:融合教育

前言:小娟(小四化名)患有輕度自閉、注意力不足的過動。別人不小心碰到他,他都認為別人對他不友善,記藏在心裏,當他想起此事時,會出其不意地打對方一下(特定對象A君)。據導師呈述小娟上小三後,此種報復攻擊行為已一年多。

初步作法:把小娟與特定對象A座位分開,減少兩者碰觸的機會,以減少小娟攻擊行為。

解套方法:運用「認知行為改變」、「正增強」等技巧,輔導小娟的行為模式

                                                                                                                    

技巧一:運用故事繪本傳逹訊息:(採用繪本「快樂的菲菲」)

認知是行動的指引,有正確的認知觀念,才有正確的行動。透過「一對一」繪本建立小娟「朋友」的認知;同時繪本故事中有正、反行為對照故事,傳逹「愛心幫助別人」與「自我中心生活,自掃門前雪」,兩者人際發展結果的差別。

輔導教師(或伴讀家長)同時也透過講繪本故事與小娟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當小娟真實感受到「被關愛」,他會願意聽輔導教師的指令,調整行為。

 

技巧二:輔導教師(或伴讀家長)進入班級,改善小娟舊有的人際互動模式

輔導教師(或伴讀家長)製造機會讓小娟與特定對象A君有機會互動,如:分組課程(互相幫忙的機會),下課一起玩遊戲(圓場、衝突情境)。

1.上分組課時;引導A君幫助小娟,並告之小娟:A君是好朋友,讚美肯定A君的好行為,且要小娟道謝;告之時運用繪本「好朋友」「幫助別人」的觀念,增強小娟的認知,當小娟出現友善行為時,加以肯定讚美以增強其好行為。

2.在玩遊戲或體育課時,同學不小心碰到小娟,則提醒是不小心的、在玩的、不是故意的,大家是好朋友,以減弱「被欺負」的認知。

小娟,自我中心的認知想法會造成她的情緒困擾與攻擊行為。因此,要矯正其不當行為,需要導正當事人不合理的認知想法,以改變其情緒與行為,建立合理的信念。以上二個技巧重覆多次後,小娟與A君互打的行為減少;A君也在此輔導過程中,間接獲得協助;小娟在此輔導過程中,除了不良行為獲得改善,還多認識一些下課時間願意與他遊戲的同學,人際關係獲得改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3893527g 的頭像
    t3893527g

    兒童課後百分百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