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各位學員請注意,文章發表請統一使用"黑色標楷體與字體12" ,謝謝

一九六○年代早期,心理學家鮑姆萊德(Diana Baumrind)進行了一項廣泛的調查研究,發現父母的教養風格主要可分為三種。三十年後,麥柯畢(Eleanor Maccoby)和馬汀(John Martin)以鮑姆萊德的研究做為基礎,提出第四種教養風格。這四種教養風格也就是專制型、恩威並重型、放任型和忽視型。

 

‧專制型的父母要孩子無條件遵守自己立下的種種規定,沒有讓孩子討價還價的餘地,也不解釋為什麼要這麼做。孩子如違反規定,則會遭到嚴厲的懲罰。專制型的父母要孩子服從命令,而且不得提出疑問。研究顯示,專制型父母教養出來的孩子通常能達成父母的期望,然而比較不快樂,也常有人際關係的問題。

 

‧恩威並重型的父母也會要孩子遵守自己立下的規定,但比較願意解釋為什麼要這麼做,能跟孩子討論,讓孩子適應。一旦孩子違反規定,則認為這是指導的好機會,會以解釋來替代處罰。恩威並重型的父母希望孩子能依照自己立下的原則去做,然而也知道這些原則只是過程。恩威並重型父母教養出來的子女最快樂,社交關係也最良好,日後成功的機會也比較大。

 

‧放任型的父母對孩子很寬容,常把孩子當成是自己的同輩或朋友,很少立下規定要孩子遵守,對孩子也沒有很多期望。他們會努力滿足孩子的需求,給孩子很多愛,而不管後果。放任型父母教養出來的孩子在家庭以外的地方往往討厭權威,在學校的表現也比較差。

 

‧忽視型的父母則不負擔教養責任,認為孩子有東西吃、有地方住就好了,給孩子的培育或指導少之又少。因此,忽視型父母的孩子往往長大之後有自制和自尊的問題,也比較不快樂。

 

除了上述四種,還有一種極端,則是所謂的直升機父母。這是用來形容那種過度介入或保護兒女生活的父母: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老是待在兒女旁邊,以免他們跌倒或受傷,甚至會幫孩子做家庭作業,如果老師或其他學生影響孩子的自尊則立刻衝到學校興師問罪。印第安納大學心理學家梅諾(Chris Meno)論道:「如果你不讓孩子自己去嘗試、掙扎,他們就不知道如何解決問題,對自己的能力沒信心,而且自尊會受到影響。孩子若是被過度保護,不知道挫折的滋味,就會變得恐懼失敗,也害怕自己讓別人失望,日後可能因為自信不夠和恐懼失敗陷入憂鬱或焦慮。」

 

看著這幾種教養風格,你可能會說:「顯然,我必須做恩威並重型的父母。」的確,恩威並重型父母教養出來的孩子似乎比較可能擁有快樂、成功的人生。但你必須記住幾件事:並非所有人都適合這種教養方式。教養風格和你的成長過程、背景和環境有關。此外,你的孩子或許有特別的需求,使你難以採取恩威並重的教養方式。每一個人都不同,我們的孩子也是。

 

你對每一個孩子的好、給他們的自主權和陪他們的時間不一定相同,而你們的關係也會隨著時間改變。孩子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需求的東西都不一樣,你的做法也必須有彈性,在他們需要時,給他們所需的東西。你不會一再使用同一套腳本。教養就像打籃球,每次中場休息,你都得想想新的策略。有時訂下規則,堅持孩子無條件遵守是最好的做法。例如在孩子很小而且涉及安全問題的時候,你的解釋可能反倒會為孩子帶來焦慮。

 

我無法認同忽視型的教養和直升機父母,所以現在先跳過。最自然的教養方式或許是其他三種的結合。如果你強迫自己採取某種和自己個性格格不入的教養方式,可能對你和你的孩子都沒有好處。你也得了解另一半的教養風格,因為孩子也會受到他們的影響。

 

(本文選自全書,張若儀整理) 

作者:肯.羅賓森

出版:天下文化出版

書名:讓孩子飛


 

延伸閱讀

 
孩子被欺負 家長該怎麼辦?

2018-06-22

 
家長一定要陪孩子寫作業嗎?

2018-06-08

 
離家打拚的孩子最優秀?老了,請珍惜留在身邊的孩子

2018-06-07

 
「孩子都離家了,好寂寞…」迎接空巢期,你應該讓自己過得更好!

2018-06-01

 
教孩子辨識恐怖情人

2018-05-29

編輯推薦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4號   薛任萍

我的文章來源來自  http://best.parenting.com.tw/blogger_article.php?w=6715

 

親子在同一個屋簷下,如果不溝通,那彼此又該如何來瞭解自己?更何況當孩子逐漸長大,到外地求學、工作,不在同的屋簷下,那麼又該如何維繫彼此的關係?

既然,談溝通,就表示當中需要有一個人表現出主動的動機。這當中,我非常強烈建議由父母扮演這個角色,讓孩子感受到我們想要瞭解他,認識他,想要聽聽看他的想法。

同時,也分享一些我們對於他的看法與感受。

良性的溝通,將為彼此製造了一個互動的平臺,在這平臺上藉由一來一往,讓彼此能夠更加的熟悉。這裡特別強調的一來一往,絕對不是單向式的,我說,你就照著做。

這種模式,美其名說是溝通,倒不如說這是一種命令,為人父母一切說了算。在這種模式底下,我們完全跳脫對於孩子的瞭解,我們只是執著於自己所認定,孩子需要依照我們的模式,

無論是在他的學業表現,行為舉止以及日常生活習慣等。

父母總是有自己的一套標準與期待,要求孩子得需要按照規定來。這麼做,很難說,好或不好。也許,對於學齡前以及小學低年級,正值他律階段的孩子來說,

是非常需要我們大人明確的規範,以及對於他們行為進行微調與修正。

只是隨著孩子年齡慢慢長大,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表達,我們是否繼續採取武斷的模式,在這裡我持保留態度。畢竟,孩子有話說,孩子也想要讓你清楚他的一些想法。

我比較顧慮的是,我們會不會失去了耐性,會不會也把自己想要理解的門窗關上。

在這種情形下,彼此無法對話,無法聯繫。親子關係的兩端,不是保持疏離,就是衝突不斷,而讓彼此的關係越來越疏遠。

親子溝通也是一種父母嘗試示範自己對待事情的看法,以及表達的方式。當我們能夠適當的表露出,我們溝通的企圖、意願與態度,釋放出溝通的善意。

這時,我們也在示範一種良性的互動模式給孩子,以作為未來孩子在校園裡,在工作上,在生活中,與人互動的一種參考。

讓我們先拋開自己的成見與執著,對於親子關係,對於孩子的表現,不見得非得如何不可。

有時我們過於執著的態度,反而讓自己陷入自尋煩惱的狀態。

我們不斷拿著一把尺,不斷的衡量孩子的表現,讓我們對於孩子的注意力,一直陷入孩子的表現與我們期待之間的落差。

每一回過度強調這樣的落差,不外乎也一直回饋給孩子,你就是如此的不堪,如此的不能,如此的必須要再加強。這時,你可以想像為什麼孩子沒有任何想要與我們談話的動機。

這些負面的評價,任何誰也受不了,被如此的對待,親子溝通也就卡關了。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了解孩子的特質嗎?了解孩子的特質後,父母更可以協助將特質化為成功的動力!根據孩子不同氣質的組合,可以將孩子分成三種類型,你家孩子是屬於哪一種呢?

孩子氣質三大類型簡介:
1.性情兒:對於新的事物接收度低,心情的起伏常常是大好、大壞,情緒較為極端。
2.安樂兒:對於新的事物都很樂意去嘗試、適應性高,情緒的起伏沒有很大的表現。
3.慢慢兒:對於新的事物接收度低,但不會將自己的想法表表達出來,就算不願意還是會選擇順服接受。

一、性情兒
如果你家的孩子是大好大壞的性情兒,只要掌握幾個原則,你就可以輕鬆將孩子收服!

性情兒有以下的特質:
(1)孩子非常有個性、非常有主見,常常將「我不要」掛在嘴邊,或是對任何事情都有意見。
➽ 親職教養專家楊俐容:對於這種孩子,要時時提醒自己,去「好奇」孩子說我不要的背後原因是什麼?同時也要試著去「理解」他。

(2)孩子在生活上可能較沒有秩序感,或是規律感。
➽ 親職教養專家楊俐容:你要理解,這個「規律感」其實是他天生而來的特質。不要跟孩子硬碰硬,確立你的底限,順應他的這個特質,一步一步調節他的紀律,就可以了!

二、安樂兒
如果你家的孩子是安樂兒,那麼恭喜你!在孩子的教養路上,相較其他類型,教養難度較低。

安樂兒有以下的特質:
(1) 孩子天生的規律感與秩序感是不錯的,加上對於活動量的需求不會太高也不會太低,情緒起伏也不會太大,所以帶起來應該很順手。
➽ 親職教養專家楊俐容:千萬別因為孩子好帶,就不小心忽略了孩子的深層需求或是存在喔!

(2)安樂兒在對事情的「堅持度」上,表現是不錯的,也就是孩子是有毅力的。
➽ 親職教養專家楊俐容:你可以藉由孩子的這個特質,開始試著培養孩子有興趣的事務,相信孩子一定會有不錯的發展。

三、慢慢兒
如果你家的孩子是內斂的慢慢兒,家長需要多點細心以及耐心!

慢慢兒有以下的特質:
(1)剛到新環境的時候,總是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能適應
➽ 親職教養專家楊俐容:這時孩子在天生的特質「適應性」中表現比較低。最重要的教養原則是:「尊重孩子的生命腳步」。給孩子長一點的時間,讓他可以依照他的腳步跟上。

(2)慢慢兒有時候他其實不喜歡,或是他不想要,但是他不趕表達自己的想法。
➽ 親職教養專家楊俐容:這種孩子,成長的歷程中會有比較多的委屈,你需要更細心的去關照他、陪伴他,並慢慢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感覺。

了解孩子的特質,父母可以協助將特質化為成功的動力!但若不了解孩子特質,則可能將增加親子之間的溝通障礙。開啟親子美好溝通,親職專家楊俐容,帶你從認識孩子的9大氣質開始>> https://link.parenting.com.tw/I1MWCcEd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順美

壹、前言                                           

  「天下父母心」~父母無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平安的成長、快樂的學習,將來能夠成材成器。而這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如果不能配合父母親職能力的展現,經常是會失望及落空的。然而,成為一位稱職的父母是需要許多條件配合的,不能光憑一顆愛子女的心,最重要的是要有充足的親職知能(張鐸嚴,2004);也就是說,想要成為稱職的父母是需要學習的,當在不同的親職階段都有其需要成長與學習的課題,必須透過自我瞭解並經由教育與學習而成長,如此,才能扮演好父母的角色(鄭白玉,2007)。

  對每個孩子來說,父母是他們第一位接觸到,也是最重要的啟蒙老師,更是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父母不僅是孩童接觸到最早、最密切、而且也是時間最長久的一個導師,更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為人父母者不僅會透過身教、言教與境教,潛移默化影響子女的人格發展,而其自身的親職期望、教養的態度和行為更是直接影響孩子的發展與成長。因此,想要成功扮演親職角色的父母,必須經由學習,除了以自身的經驗及努力外,還需要家庭、學校及社會的整體配合。更由於「家庭教育法」的通過施行,不僅顯示出政府及社會各界對家庭教育的重視,同時也凸顯了親職教育的重要。

 

貳、何謂親職教育

  「親職教育」一詞,英文稱之為「父母教育」〈parent education〉。顧名思義,「親」是指父母親,「職」意謂職分。所謂的「親職」是指父母親該扮演的角色與職責〈呂素美,2004〉,而所謂的「親職教育」則是指對為人父母者所施予的一種專業教育,藉以培養他們教養孩子的專業知能,並因此有助於他們扮演稱職的現代父母角色〈張斯寧、高慧芬、黃倩儀、廖信達,1998〉。換言之,親職教育是指藉由教育協助父母獲得教養子女的知能;教導父母發揮良好的言教、身教、境教;配合制教的發揮,協助父母成長,增進父母對子女有正確的認識,進而協助子女適性發展與成長,達到親職教育的具體效果。

  由於親職教育對象的多元化,其教育目標、內容與方式也會有所差異。曾端真(1991)提出一般性的親職教育內容,包括幼兒養育、兒童或青少年發展、各種行為問題、情緒問題、學習問題、家庭管理、親子關係、教養方法及父母效能。而Schwartz 1997)則認為親職教育的內容應包括:教養子女的態度、行為的管理、解決問題的策略、家庭管理經營、學習瞭解孩子的各種方法。另外,王連生(1989)將親職教育的內容分為三類,分別為做好父母親的基本認識、現代父母教養子女的專門知能、現代父母教養子女的適當態度與方法。綜而觀之,親職教育是教導父母如何成功的為人父母之教育,不僅對不同成長背景的父母,不同階段的親職,產生良好的功效,其多樣化與多元化的內容也才能滿足大眾的需要;但因專家學者的著眼點不同,所提出親職教育的內容亦不盡相同,例如養育與教育子女的知能、父母角色的自我成長與家庭管理技能、子女學校教育等等,這些都是親職教育所涵蓋的內容(鄭白玉,2007)。換言之,良好的親職教育,應以父母教養子女經驗的理論和教材。隨著子女年齡不同,教養問題的種類不同,親職教育的內容也應有所調整,才能協助家長善盡其職分,藉由透過教育的手段,提供家長學習善盡職分的機會,且多以團體互動的方式進行〈張斯寧、高慧芬、黃倩儀、廖信達,1998〉。

  綜上所述可知,親職教育主要是在培養正確教養子女的態度、增進有效教養子女的知識技能,以及改善親子關係,提供父母一個學習的機會。因此,親職教育可視為一種終身學習的成人教育課程,也是一種能有系統的協助父母學習成為有效能父母的終身教育歷程。而一個成功的親職教育,不僅幫助了父母,也幫助了孩子,更幫助了整個家庭,不僅促進正向的親子關係外,更進而建立出和諧的家庭。

 

參、親職教育的目的與重要性

  親職教育是一種成人的教育,更是針對為人父母者所開設的終身學習課程,藉由親職教育來增進為人父母者管教子女的知識與能力,並扮演好稱職的父母角色,並進而改善親子關係,使子女身心獲得良好的照顧與陶冶,讓家庭氣氛和諧、生活美滿,以達到家庭圓融之境地,這就是親職教育的目的〈王連生,1992;林家興,2002〉。因此,親職教育就是提供父母學習的機會。另外,王連生(1989)提出親職教育有幫助子女健全發展、建立良好的家庭環境、強固安和樂利的社會及創造國家光明遠景的四大功能及強化處於社會變遷中的家庭功能、推展現代父母良好的教育之道及培養身心健全的下一代的三大重要性,這不也點出親職教育的重要性。

  

  據此可知,親職教育是教導父母如何了解與滿足子女身心發展需求,善盡父母職責,以協助子女有效成長與發展的學問,是身為父母者所接受的成人教育,就目的來說,是輔導家長們成功的扮演現今父母的角色(黃德祥,1997);就歷程來說,是父母學習成為有效能父母的終身教育歷程(張鐸嚴等,2004)。換句話說,學習「親職教育」的目的,除了能協助父母獲得相關的親職知識以及子女教養的技術之外,更重要的是藉以反省自己本身的教養哲學與教養方式。因此,為人父母者,要運用合理且適當的教育方法,才能教育出身心健全的下一代,給予子女正確的人生觀及成長的空間(朱容徵,1997)。

 

肆、從Belsky 的親職因素模式談親職的影響

  Belsky 1984 年提出親職因素模式如下圖,主要是分析影響親職表現的內外在因素及其互動關係(引自徐綺穗,1998)

 

Belsky 親職因素模式(資料來源徐綺穗,1998182)

  從Belsky 的親職因素模式中可看出,影響親職的因素主要分為三個:父母人格特質、兒童特質及社會因素,此三種因素彼此互為因果,並形成互動關係。父母的人格特質係受成長背景、社會環境、婚姻關係及工作的影響,而父母親的人格特質影響其親職角色的同時,又會受到孩子特質的影響。快樂的父母親會養育出活潑開朗的孩子;憂鬱的父母親則會影響孩子的行為表現 (引自徐綺穗,1998)。也就是說,親職是直接影響孩子發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影響親職因素尚包括孩子的特質、社會網絡、婚姻關係、工作、個人的發展等多項因素。

  有效的親職和孩子的正向發展有關。因此,身父母責任重大,不只提供子女生活成長所需,更是形塑子女態度、自信和技巧的人,教育父母使父母的親職效能感提升是文明社會刻不容緩之大事。在我們傳統的教育裡一直強調「言教不如身教」,教訓孩子、指責孩子、甚至辱罵孩子,坦白說實在談不上「教」,真正的「言教」是積極光明的肯定、鼓勵、引導及讚美。而真正的「身教」是指父母的思想、人格、個性等表現在父母的行為上面。父母的思想觀念不斷提昇,人格、個性不斷調和,表現在言行舉止上,不但使身教和言教具有持續成長的意義,同時更能使人明白「身教與言教」其實是一致的,是一體兩面,為人父母最需要的不過是能對親職角色更積極主動投入。

  其實,我們知道父母都是愛子女的,這種愛是與生俱來的情感;無論社會型態如何改變,生活層面如何複雜,父母對子女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而早年親子關係,更是塑定個人的行為模式,左右個人的日後行為。因此,親子間究竟應維持怎樣的關係,才能發生對其子女有比較良好習性的影響,這是一個值得深入分析的問題。

 

伍、親職教育是成為稱職的父母的一個管道—一個稱職父母所具備的能力

  親職教育是為人父母者所必須學習成為稱職的父母的一個管道(曾端真,1991)。由於父母的教養行為對子女的身心發展影響極鉅,而且身為現代社會的父母,已不能沿襲傳統權威式的教養方式來教育子女,控制子女的行為(王美惠,2000)。根據SmithPerou Lesesne2002)的研究指出父母教育是一種教育性的努力,以促進或增進父母的行為,進而影響其子女的正向發展成果。另外,也有相當多的研究發現,有效能的親職和孩子的正向發展有關;身為父母責任重大,不只提供子女生活成長所需,更是形塑子女態度、自信和技巧的人;有效能的父母得投資很多的時間與精力,而父母的能力是造成兒童和青少年問題行為的重要因素。

   因此,做個稱職的父母,是需要學習的;只有認清自己的角色,才能引導孩子、教育孩子。所有的父母親都應學習如何扮演親職角色,對孩子、家庭、與父母親本身都具有極大的意義(張鐸嚴、何慧敏、陳富美、連心瑜,2005),親職教育是一種成人教育,也是家庭教育的基石,雖然學者看法不盡相同,但對於親職教育的界定大多強調以教育的方式來協助父母及尚未成為父母者,使其能表現稱職父母的角色,包括具有以下幾種能力:(1)子女身心發展的知識;(2)親子溝通的改進;(3)有效的父母訓練方式;(4)促進家庭的和諧。所以親職教育的內涵主要含有「教育」及「推廣」兩個層面,前者指有系統提供「如何為人父母」的知識和技巧,後者透過政策、機構、計畫、活動、輔導和研究來加強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對親職教育的認識、支持與參與(成人教育辭典,1995)。

  總之,為人父母是需要學習的,除了有心,更需具備兒童發展的知識,瞭解不同階段孩子的發展特性,才能調整自己與孩子的互動方式,讓父母教養對於孩子充分發揮其正向的發展。也就是說,在子女的教養過程,父母應更用心的去思索自己的教養哲學與教養方式是否適當,而不是把心思全放在子女教養技術的「對錯好壞」或「有效無效」。

 

陸、結語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寶貝,而陪孩子成長更是人生珍貴且不可逆的過程,但是要如何教育子女,有效的運用技巧引導孩子成長,進而建立親子間互信互愛的溝通默契,是相當重要的課題。「愛得多也要愛得有智慧」,經由「教育」與「學習」的機會,讓父母學會如何當個稱職的「現代父母」,即是親職教育的使命。然而,在親職教育上,每位專家因其所具的專業知識及所依據的教養哲學基礎不同,因此產生不同的論述;倘若父母只專注於汲取子女教養的專業知識,卻忽略反省自己的教養哲學與教養方式,反而會有滿肚子的疑惑,這是因為每個家庭的結構功能、生活條件與成員互動並不相同,因此不會有一套適用於所有家庭子女教養技術或知識。也就是說,父母必須藉由所汲取的專業知識,來發展出最適合於自己家庭或親子互動模式的教養哲學與教養方式。

    在多年前,不是有句廣告台詞這麼說:許多人都是在當了人家的爸爸之後,才知道怎麼當爸爸的。這不也就是說,父母本來就不是天生就擁有當父母角色的能力,是需要經過後天的學習與教育,當然也非常需要他人的協助。總之,「好父母,不但自己一直在進步,還能幫助孩子突飛猛進,關鍵在於他們必須學會做正確的指導。」無庸置疑,稱職的現代父母是要經過學習的,「父母難為」早已成為掛在嘴邊的口頭禪,而「親職教育」便成為每個父母也要做的功課。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呱呱墜地後,我看著他稚嫩祥和的容顏,心理想著未來他將成為什麼樣的人呢?歷史上永垂不久的偉人和殺人不眨眼的罪犯剛出生的時候都是如此純真可愛,是什麼能改變了他們的思想,走上不同的人生?這時我祖父的話在我耳邊響起:「讀書讀不來沒關係,教導孩子怎麼做人比一切都重要!」

是的,儘管我無法預知孩子未來,但我可以教導他人生的每一步該怎麼走。「家庭」是孩子最先接觸的環境,「父母」則是孩子最早模仿的對象,所以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對他們產生了關鍵的影響。

除了生活照顧之外,父母最重要的責任就是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道德感、價值觀,一旦孩子擁有良好純正的品格,在行為上自然不會走上岔路。可是,這些抽象的道德觀要如何教給孩子呢?

溫和、守禮、尊重

記得我從小就被教導「禮」是規規矩矩的態度、「義」是正正當當的行為,但怎麼樣做好仍有些似懂非懂。記得以前媽媽年輕時心直口快,不管自己對不對,嘴巴總是得理不饒人,我模仿著媽媽的口氣也學了幾句不好聽的話。媽媽的姐姐,也是我的阿姨,看不慣她的作風,總是不停相勸,然而媽媽說什麼也不聽,常當面頂撞阿姨。

兩年後,媽媽幡然醒悟,覺得自己太不可理喻,於是鼓起勇氣帶著我去找阿姨認錯。沒想到才一進門口,阿姨八歲的孩子看著媽媽幾秒鐘後,竟然指著說:「你是亂發脾氣、沒有禮貌的阿姨。」孩子的一句話讓媽媽大為震驚,兩年前的事情孩子竟一直記在心裡。

媽媽趕緊蹲在地上慎重告訴孩子:「是,阿姨過去脾氣不好,喜歡亂說話,很沒有禮貌,這是阿姨的不對,也是很不好的行為,我來向你道歉,也向你媽媽道歉,以後阿姨絕對不會再這樣了!」

媽媽懇切的一番話在我心中投下很大的震撼彈,那時我也不過九歲,但我似乎瞬間明白了,不管對方是大人還是孩子,不管時間已經過去了多久,只要做錯了事,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媽媽自此修正了火爆的脾氣,我的性格也因此溫順許多。

一直到自己也當了媽媽,還是時常回想當時的情景,孩子無心的一句話,代表著父母「身教」那巨大的影響力。往後不管生活中遇到再大的挫折,我從不把負面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不管他在生活中惹了多少麻煩,我也從不吼叫、亂發脾氣,我只是嚴肅地指正,溫和而堅定地讓他明白哪裡可以做得更好。

同時在生活中,我教導他學習禮讓年紀更小的孩童,遇到搭乘交通工具、買東西,甚或在兒童樂園的遊樂設施,也帶著他學習有秩序地排隊和等待。爸媽的身教言教,會讓孩子將學習的課程從家中、到團體、到社會的每一處地方,「溫和守禮、尊重他人」是我人生中學到的第一堂課,我也希望能讓孩子學習到這樣的品格

誠實、正直、守信

我從小就明白,自己所做的一舉一動不只自己知道、家人知道,最重要的是上天也知道。記得小學時很喜歡看電視,爸爸和我約法三章,叮嚀我寫完功課才能看半個小時。但我趁爸爸還沒回家時,在客廳邊寫邊看,等聽到爸爸用鑰匙轉動門鎖的聲音時,便立刻用遙控器把電視關掉,假裝埋頭寫作業,還自以為天衣無縫。

直到有一天我故技重施,低頭假裝看書時,爸爸坐在我身邊、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你不是答應過爸爸要寫完功課再看電視嗎?爸爸觀察了一個禮拜,想看看你能不能做到,沒想到你答應爸爸的事情不僅每天都沒有做到,還用假裝寫作業來欺騙爸爸、欺騙自己。我在門外都聽到你看電視的聲音了,你真的以為爸爸都不知道嗎?就算爸爸沒聽到電視聲好了,你覺得天上的神明(爸爸指著天)也不知道嗎?」

爸爸的一番話讓我無地自容,我第一次醒悟到,自己做什麼壞事別人都知道,舉頭三尺的神明也張大眼睛盯著哪!從那天起,不管爸爸有沒有在家,我都會切切實實把功課寫完,遵守和爸爸的約定,因為只有誠實才能讓人信任,並贏得尊重和讚賞。我同時意識到,儘管嘴巴不曾說謊,我的舉止也透露出自己的不誠實。原來說謊不在於「言語」,更在於堂堂正正的「行為」,不僅要對父母誠實,也要對良心誠實,只有自己踏踏實實做好,才能無愧於心也無愧於天。

於是我教導孩子從小學習「誠實」的品格,當孩子開始說謊、舉止有異的時候,一定要先了解孩子在想什麼?「誠實」不是受到父母的懲罰,而是得到大家的幫助和支持。孩子誠實的習慣與品格,需要我們的同理、尊重和接納,從生活中的各種小事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引導他們面對自己的害怕和軟弱,只要對孩子有信心,他們也能對自己有信心,做個「誠實、正直、守信」的人!

品格決定孩子的未來

品格的英文為character,源自古希臘文charassein,其意涵是銘記雕刻,引伸為行為道德的典範。在孩子漫長的一生中,要學習的品格實在太多了,除了尊重、守禮、誠實、守信外,還有責任、同情、寬容、真誠、信任、合作、公平、耐心、正義等,每一樣都含有豐富的道德內涵。教育是條漫長而艱鉅的道路,但獲得的影響也是無遠弗屆的深遠,不管世界如何變化,唯有先端正自己、修正心性,才能讓良好的品格決定孩子的生命、影響他們的未來!@*

責任編輯:茉莉

作者:沈容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年國教「108課綱」一年後(2019年)上路,許多在教育第一線的校長、老師將108課綱定位為108教改。究竟新課綱對於國、高中的教育內容和學生們有甚麼影響?《親子天下》整理了以下幾個重點,帶領讀者快速掌握了解108課綱精神。

為什麼要有108課綱?

全名:12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目的是整合12年國教從國小到高中課程,解決過去國中小9年一貫與高中課綱分開的銜接落差。

時程:預訂在108學年度實施。目前國中九年級以下學生適用。

影響:高中學科的必修時數下降,選修課學分占了1/3。且各高中須以發展特色,增加48學分「校訂必修」。

爭議:新課綱預計108學年上路,教育部在過渡期試圖「微調」舊課綱銜接。但微調的課綱因社會領域對台灣史上看法不一,及微調程序的瑕疵,造成「反黑箱課綱」運動,也讓社會大眾誤以為108課綱就是反黑箱的要反對的課綱。

108課綱必懂3個關鍵字

1.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是新課綱課程發展主軸。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能與態度。著重培養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真實運用知識的學習表現。教師可以運用校內外資源,進行觀察、探究、實作等教學活動。運用測驗、觀察、問答及面談、檔案等多元評量的方式,重視學生在知識、能力、態度上,與實際生活的連結。

2.校訂必修:108課綱要求每一所高中必須依據學校願景和特色,發展校訂必修課程48學分。每個學校不同課程。校訂必修是跨領域的課程,是每位高中生的必修,以專題、實作、探索體驗為主。譬如,若是對科學領域有興趣的學生,可以挑選有科學領域校訂必修課程的學校。對外語有興趣的學生,也可以注意是否有以外語相關為校訂必修課程的高中。

3.學習歷程檔案:108課綱減少必修、增加選修,為了鼓勵學生選修自己有興趣課程,也彌補過去過度重視學生表現的「結果」。教育部宣布,將從20168月起逐步建立高中生「學習歷程檔案」。將記錄下學生包括社團、選修課的學習狀況。同時也推動「考招連動」,未來大學招生希望把學習歷程檔案作為升學參考。

國中小家長必知5個轉變

1.升大學的方式將可能改變。

2.選高中的標準改變。除了傳統排名,更要看學校有什麼課程?校訂必修有什麼特色?是否符合孩子的興趣性向?

3.生涯探索必須從小開始。學生學習探索興趣和認識自己,才能做最好的選擇。

4.不要過度安排學生學習,要留白培養自學能力。

5.家長不能再用自己的升學經驗看待孩子未來。得要有意識的認識最新的教育趨勢和學習模式。

資料來源:親子天下文章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4680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3595

 

總教練教給全隊孩子一堂負責課

作者:親子天下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作者:凱若媽咪

「記得帶妥物品」,是誰的責任?我們很認真當爸媽,但這樣的認真態度,是不是也讓孩子少了為自己負責的機會?出國比賽,擔任主將的孩子忘了帶護照,父母要趕到機場送件嗎?攸關團隊與勝負,總教練做出慎重的選擇,教會了父母與孩子為自己負責。

如果你要幫孩子送他忘了帶的午餐、課本、功課、物品,請你停下來,轉身並離開這棟大樓。你的孩子將在沒有你的狀態下,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自從美國阿肯色州一所男子中學在校門口貼出以上告示,並在學校臉書頁面分享後,旋即在父母與教育圈瘋狂轉貼。

「媽寶」與「直升機父母」,並非亞洲特有種。這世代的許多孩子,普遍在被保護過度的環境之中長大。

 
課本或作業沒帶?拿起手機傳個訊息給父母,還指定送達時間地點。這不是特例,過去女兒在臺灣讀小學時,我也接過幾次電話。當我因為在工作中而拒絕女兒時,內心甚至有一絲愧疚。

媽,你怎麼沒提醒我?

有幾次,女兒忘了帶東西而被處罰,回家後對我說:「媽,你怎麼沒提醒我?我嘴上當然說「這是你自己要記得的事」,但也猶豫,是否該讓她就這樣被處罰?

前陣子,一個臺灣朋友與我分享,她五年級的兒子幾次忘了帶上課要用的東西,老師便寫在聯絡簿上,請家長多多提醒和注意。她同樣內心糾結,究竟「記得帶妥物品」,是誰的責任?我們很認真當爸媽,但這樣的認真態度,是不是也讓孩子少了為自己負責的機會?

搬到德國後,女兒開學第一天,校長就在家長老師面前,直接告訴全體學生:「在這學校所有的活動與課業,都是你們自己的責任,不是其他人的。我也相信,你們能夠負責任的把自己在校的一切照顧好。」

之後,女兒就開始了沒有聯絡簿的學校生活。

德國對於中學生的期待,就是自己要求自己。若沒有特殊必要,每個學期兩次的師生會談,就是家長與老師僅有的互動時間。臺灣的家長也許會覺得這樣的親師關係很疏離,但過了第一個月,我卻發現女兒不再說「怎麼沒提醒我」了。

忘了帶護照!

但女兒一開始,還是忘性很重。

有一回,她參加的籃球校隊,要出國到丹麥比賽,高頭大馬的她是隊上主將,非常期待出賽。出發前,教練給了他們一張攜帶物品清單,我只在前一天晚上,問她東西都帶齊了嗎?就去睡覺了。

隔天女兒到校後竟然發現,最重要的護照沒帶!

她急忙打電話給我,想解決這個問題,我問:「可以請教練等我半小時嗎?我立刻送到。」然而,總教練直接告訴她:「很抱歉!你沒帶護照,就是不能去。下次請記得。」

我雖然心疼,但理智上還是知道,要支持總教練的決定。因為錯在女兒,不在總教練。尤其球賽還關係到年度積分結果,總教練甚至還要承擔做下決定之後,可能輸球的結果,但他仍堅持原則,我知道對大人來說也很不容易。

當然,現場的大家還是希望有挽救機會。能不能等我趕緊送去?是不是真的一定要護照才行(因為是在歐洲境內)?孩子們想了很多可能性,希望說服教練讓女兒能夠隨隊同行。但教練還是說:「你忘了帶護照,就是沒辦法。」

最後,當女兒確定自己無法隨隊出賽時,她再次打給我,告知這個結果。接著問:「媽,我今天可以請假嗎?」

聽著她努力忍住不哭出來的聲音,我知道一向笑口常開、雲淡風輕的女兒,真的因為這場震撼教育,受到不小打擊。自己沒帶東西事小,但因此影響了球隊,對重視朋友和團隊榮譽的女兒來說,實在難受。

我停頓了0.0001秒,緩緩對她說:「回家吧。」

我們家孩子是不隨便請假的,女兒也清楚。特別是到了德國之後,連「睡晚了,媽咪開車送去學校」的一點小小例外也沒有,學校生活由她完全自理。然而在那掙扎的0.0001秒裡,我想像電話那頭女兒忍住不哭的神情,想著,如果是我,這時最需要的是什麼?

女兒一進門,我給了她一個很大的擁抱,看到她眼眶是紅的,我說:「妳哭了嗎?」女兒點點頭,她哭著一路跑到車站。弟弟看到姊姊,開心爬過去,張開雙臂要姊姊抱抱,女兒馬上破涕為笑。

她說:「媽,我真的該改改我的兩分鐘記性!」

那天,我們就像尋常的假日一樣,帶弟弟出門,一起煮飯用餐。女兒看來一派輕鬆,但在出賽的整整兩天,她隨時關注球隊的狀況,晚上還跟隊友通話,而且球隊還真的輸球了……

自然法則,孩子難忘的一課

女兒對輸球感到自責,也很傷心沒能和隊友同遊丹麥,但她這次沒再怪媽媽怎麼沒提醒她,也沒有怪天怪地、就是不怪自己,而真正開始自我反省。

我也從女兒學校老師身上學到,他們認為學校教育者的對象,是孩子,而不是家長,所以他們把時間和精力花在讓孩子學習,而非花許多時間與家長溝通。

試想,若總教練第一時間要求我送護照過去,也等於間接告訴孩子,「媽媽『應該』幫你擦屁股」。但總教練完全沒怪罪我這個母親失職,反而讓孩子看到自己的疏失,甚至重視教育,多過於求勝。

幾週前,女兒又有機會到荷蘭出賽,這次,她沒忘了帶上護照。

不只她帶上了護照,全隊前一晚都在群組裡,彼此提醒要帶妥東西。這是總教練的一次狠心,讓所有孩子學到的一課。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覺得培養孩子擁有良好的習慣最主要的一環在於他的家庭。因為孩子出生後到長大最開始接觸的環境就是他的家庭,所以對他影響最大的地方是他的家庭,其次是學校,所以孩子的生活品德習慣最開始可以接觸學習並建立的地方便是來自於他的家庭。

  當一個孩子有很多不好的習慣,例如孩子最常會玩具玩一玩就丟著沒收、用過的東西都不知道放在哪裡、吃飯吃點心不洗手...等等,這些生活上還需改進的習慣,我們要怎麼來改變孩子們的不良習慣呢?

  這就要從家庭裡來做改變,我們可以來制定一個家庭規則來幫助孩子改善他們的不良習慣。所謂的家庭規則不是限制孩子的自由,不是用來滿足父母家長的控制慾,用以對孩子的愛和自由為出發點來制定規則而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和發展

  具體來說家庭規則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例如規定孩子按時睡覺,每天晚上9點半上床睡覺,每天早上7點起床,那麼他的生理時鐘就會定格在那個段。而且有助於提高孩子的專注力、自控力和管理時間的能力,比如孩子喜歡看卡通片,就可以開個與孩子的小家庭會議,決定每天看卡通1集或2集,如果沒有遵守那就2天不能看卡通。例如孩子喜歡玩平板,那麼就規定每天要玩平板前須先讀一本書,就可以玩平板半小時,那麼孩子這個時候就會盡量的控制好自己的時間。

  所以家庭規則的正常運用是可以讓家庭生活上更有秩序也不會去限制到孩子的自由,所以制定一個家庭規則在生活上是有必要的,而且好處多多,不只能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還能提高孩子的專注力、自控力和管理時間的能力,也能穩定家庭的關係及讓生活可以更井然有序。


家規的示範如下

1. 9點刷牙洗臉整理床鋪準備睡覺

2. 一天裡只能看卡通2集(最多1小時)

3. 一天裡只要有看一本書就能玩平板半小時

4. 早上7點起床刷牙洗臉換衣服,吃早餐準備上學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篇連加恩醫師參加今年台大畢業典禮所發表的演講,我認為發人深省,值得一看!!

 

連加恩:當人生經歷到十字路口的選擇,對自己而言,選擇較為困難的那一個,往往就是對的選擇。

連加恩醫師雖然年輕,但他對社會的貢獻、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成就非凡。自2001年從陽明醫學院畢業後,參加第一屆外交替代役,不僅在當地行醫,為了改善環境衛生,提出撿垃圾換舊衣、挖水井的計畫,還蓋了一所可以照顧100位孤兒的教養院。其無私精神、堅毅的信念,以及面對挫折卻愈加樂觀的態度,一直堅持至今無所動搖。

連加恩則以5點分享他的經驗:

 

一、選人少一點的路

二、多走一哩路

三、選難一點的路,多承擔一些困難

四、換位思考,寬容憐憫

五、終身學習

 

連加恩表示,2001年選擇參加外交替代役的這個決定,是他人生最大的轉捩點。到了布吉納法索發現怎麼滿地垃圾、塑膠袋卡在樹上,沒有人去管,遠看以為是烏鴉,事實上都是黑色塑膠袋,包括後來挖水井,這都是他人生第一次接觸公共衛生、國際醫療事務。但,這些事其實都不是他的工作任務。

 

後來又發現當地有教育需求,村長送了他兩隻雞,還送了四公畝的地,請連加恩幫忙蓋孤兒院,當時他穿的衣服寫著:JUST DO IT,他就真的去做了。孤兒院現在落成15年,每年照顧100個孩子。

 

他發現,當他人生經歷到十字路口的選擇時,若有兩個選擇在面前,對他而言,選擇較為困難的那一個,往往就是對的選擇。為什麼要選難的路?因為會有特別的經歷,當他年紀漸長,他發現除了追求成就之外,可以透過這些特別的人生經歷去激勵、祝福比他年輕的人。

 

連加恩在前年重回校園,進入美國哈佛大學讀博士班。在演講的尾聲,他提到過去2年在哈佛讀書的感想。他說他經常跪在租屋處小廚房的地板上,因為「真的有撐不下去、覺得非常痛苦的時候,不管是學業、或生活上的壓力」。當他跪下LEAN ON(依靠神)的時候,那是他的生命線,他鼓勵在場的畢業生能找到自己的依靠,因為「有一天你我都會遇到很辛苦、快要走不下去的時候」。

 

最後他祝福所有畢業生,「你的生命是美麗的禮物,生命是美麗的,enjoy it(享受它)!祝大家鵬程萬里!」

 

參考網址:https://cdn-news.org/news/18054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8課後

12美青

父母在對於孩子的情緒智商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通常父母都能適度讚美孩子,但是在孩子受到挫折的時候,父母卻較少的習慣陪伴孩子說說心事,鼓勵或安慰,看文這篇文章,我希望身為父母的我,應該在這樣的議題上實踐的更多,以身作則。

 

好資訊轉載   親子天下雜誌51期 2013-11   作者:蘇岱崙

 

親子天下大調查:缺乏自信的孩子,4成是「媽寶」

「親師座談」從小學蔓延到大學了,大學生選不到課要爸媽出面拜託教授。畢了業,求職面談要家長陪同,踏入職場,工作做不完帶回家要爸媽幫忙做……

社會上的「媽寶現象」讓人搖頭嘆息,家長們也承受了許多責難。為了了解父母的教養取向是否影響孩子面對挑戰時的態度及自我評價,《親子天下》與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合作,於十月一日至九日,問卷調查全國一五八四名國小四年級到國中九年級的學生。

調查結果發現:沒有自信、對自己看法負面的孩子,「媽寶」指數高,一遇到困難就習慣轉頭找幫手。重視孩子自信和正向能量的家長,容易養出樂觀不怕難、願意和父母敞開心胸、面對困難也不放棄的孩子。

  發現1  

超過7成爸媽懂讚美,但1╱3缺乏鼓勵安慰

調查結果發現,超過七成一的父母,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願意稱讚孩子。然而,當孩子遇到挫折,會安慰、鼓勵孩子的父母就不若讚美多。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孩子表示,當遇到挫折時,父母「很少」或「從未」給予安慰、鼓勵。

父母正向的教養態度,讓親子關係較為穩固,七成五以上的孩子對於父母的愛很有安全感,相信爸媽不會因為自己「做錯事」或「成績不好」就不喜歡自己。也有近六成六的孩子自信認為:在爸媽眼中自己是個不錯的孩子。

崑山科技大學幼保系副教授、《Coach父母學》作者陳恆霖認為,高比例的父母親願意稱讚孩子,值得肯定。不過,兒童福利聯盟社會工作處處長白麗芳也點出父母親在「稱讚」、「安慰」上有年齡的差別待遇。國小階段「表現好『總是』被爸媽稱讚」的比率將近四成,到國中卻只剩下四分之一。當遇到挫折時,爸媽「總是」給予安慰和鼓勵的比率,到國中階段也減少十個百分點。

「是否孩子長大後,爸媽對於他們的好表現就視為理所當然,遇到挫折也不需安慰?」白麗芳提醒。

  發現2  

常被鼓勵、安慰的孩子,8成5不怕難關

缺少鼓勵、安慰的孩子,8成6不跟爸媽說心事

更多數據證明,常鼓勵、安慰孩子的爸媽,孩子願意接受挑戰,也會對父母敞開心胸。

調查顯示,常被爸媽鼓勵、安慰的孩子,遇到不會做的事,會努力找方法自己試著做的比例高達八成五,明顯高於少被鼓勵和安慰的孩子。

這次調查也發現,採取正向教養多鼓勵和讚美孩子,親子關係親密,孩子願意吐露心事和信任父母建議。

調查結果中有近五成五的孩子心情不好時,不會和爸媽聊心事,國中生更接近六成。交叉比對後發現,那些很少或從未獲得爸媽鼓勵、安慰的孩子,有高達八六%就算心情差,也不會找爸媽談。

不談心事,當然在關鍵時刻更不願意聽父母的意見了。高達八成二的孩子在做決定時,願意接受父母的建議。但少被父母稱讚的孩子,卻僅不到一半會接納父母的建議。

青春期的孩子不願和爸媽談心,可以理解,但過半的國小生不和爸媽聊心事,白麗芳感到驚訝。她指出,或許家長說話的方式,並沒有引起孩子想要對話的欲望。 孩子若從父母處得不到安慰和鼓勵,心中難過時,自然也不會向爸媽尋求幫助。不能向爸媽坦承錯誤、說內心話的孩子,心中埋藏的大石頭更令人憂心。

白麗芳建議,青春期的家長與孩子相處要「重質不重量」,不要說教,例如可以和孩子一起看電影、討論書或最近發生的新聞等,從聊天中傳達價值觀和人生態度。

  發現3  

近3成孩子覺得考不好等於自己笨

而自覺沒用的孩子中有4成出現「媽寶」現象

調查也發現,國小和國中生有不少人對自己沒有自信。近三成的孩子考試考不好,會覺得自己很笨、常認為自己比不上別人;近兩成孩子甚至常認為:「世界上少了我也沒關係」。有一成五孩子常悲觀認為「自己什麼都不會、是個沒用的人」。而這種負面的自我評價,國中生比率又比國小生來得高。

自我評價低的孩子,「媽寶跡象」較高。「常覺得自己沒用」的孩子,有四成遇到困難時就希望爸媽幫忙完成,明顯高於平均。

受訪國中小學生中,九成的孩子認為如果睡過頭遲到,並不會歸因於爸媽沒有叫他起床。但自我評價低的孩子,卻有將近兩成認為,睡過頭遲到是爸媽的錯,因為爸媽沒有叫自己起床。

自我肯定度低的孩子挫折忍受度也較低,而且輸不起。覺得自己沒用的孩子,有三成都回答遇到困難就容易放棄,兩成表示若輸了就不想再玩(或是比賽)。

  正確引導  

停止負面評語,培養自尊而非自戀

該如何引導孩子建立自信?

調查結果支持正向教養的力量。常被稱讚、安慰的孩子,自我肯定度會比少被稱讚、安慰的孩子要來得高。陳恆霖建議家長不要再用負面的話語批評孩子,「久了孩子就會相信自己是這樣的人」。他也說,如果爸媽可以接納安慰孩子的情緒,引導他們去檢視過程中為什麼成功、為什麼失敗,而不是只針對結果讚美或安慰,就不會培養出「媽寶」。

白麗芳則從社福工作者角度推敲,這些「沒有存在感、覺得自己沒用」等自我評價低的孩子,有可能家庭功能無法提供孩子情感支持,這時學校老師格外重要,應找出孩子的亮點,讓他有所發揮。

新竹教育大學幼教系助理教授周育如指出,孩子頗在乎爸媽對自己的看法,代表父母對孩子有影響力。但她提醒,孩子不應該只靠父母的鼓掌加油建立自我評價。因此父母除了要給予精神上支持外,必須引導孩子從過程中學習,「否則只是培養出『自戀』的孩子,而非真正有自尊、負責任的人,」周育如說。

父母親對孩子的正向支持,有助孩子的自我肯定;而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的孩子,不會害怕迎接挑戰。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