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各位學員請注意,文章發表請統一使用"黑色標楷體與字體12" ,謝謝

 

有的父母會因孩子晚起遲到而生氣,有的父母卻毫不在意;有的父母會因孩子不好好吃飯而生氣,但有的父母卻選擇一笑置之。身為父母的你是否想過,自己到底在氣什麼呢

 

養育小孩是一場苦樂參半的長途旅行,許多父母儘管很愛孩子,卻常被孩子的諸多行為弄到失控抓狂。雖然許多父母都知道生氣解決不了問題,但每當看到孩子行為失當時,還是忍不住情緒暴走,這是為什麼呢?曾協助多位父母解決教養難題的親職諮詢專家李顯文表示,「負面情緒」應該是親子教養中最優先要被處理的事。

1、讓你生氣的不是孩子的行為,而是自己的想法

有句名言說:「事情發生的好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從哪個角度去切入。」同樣一件事,每個人會因為觀察角度或社會經歷的不同,而對事件產生不同的想法。好比親職諮詢專家李顯文於《STEP高效能父母學》提到,某次與學員分享她與兩個女兒晚上不睡覺的小趣事時,原本以為學員們會與她抱持一樣的想法,認為這是親子間有趣的小互動。結果沒想到,11個父母裡竟有6個人認為,做為父母理應對「孩子晚上不好好睡覺」這件事感到生氣!

這時她才驚覺,「原來面對同樣的人事物,每個人的情緒燃點好像都各自不同。」最後她得出:「引發一個人的情緒因素,往往並非是外在的客觀事件或別人的某些行為,而是我們主觀看待事情的角度、解讀狀況的觀點,以及存在於個人腦袋裡的想法。

因此,做父母的如果想要不生氣,就得先找出你的「火藥庫想法」。容易讓你生氣的想法就好比腦中的火藥庫,而他人的行為與外界的狀況就好比隨時會點燃並燒向你的引線。想像一下,假如我們眼前有座火藥庫,當有人點燃了一條通往火藥庫的引線時,通常的情況下肯定會發生大爆炸。但如果事先把火藥庫裡的火藥清空了呢?它還會爆炸嗎?

所以親職諮詢專家表示,如果想不讓火藥庫爆炸,就得先改變自己的想法。面對教養問題時也是一樣的,想要不生氣、避免用負面情緒來面對孩子的不當行為時,父母就得先檢視自己的觀念裡是否埋藏火藥庫想法。

2. 你在意的是孩子的感受,還是自己的面子

至於怎樣的想法可以算是「火藥庫想法」?就以想養出「理想孩子」來說,許多父母在教養孩子時,無形中常會將孩子的表現視同於「自己的教養成績單」,一旦自己的孩子被別人家的孩子比下去時,這等同於是給「自己的教養成績單」上打上了一個不及格的分數。求好心切的父母若想拿到好成績,勢必將開始鞭策自己的孩子做出更好的表現,這反而讓孩子淪為「面子競賽」中的工具,無形中成為父母滿足自我目的的一枚棋子。

但是孩子跟你我一樣,都是人,都是獨立的生命體,也都有自己的感受、情緒與脾氣。實際上,我們不應該把孩子當成一當白紙,可以任意塗上自己想要的顏色,而應該認為「孩子是一本無字天書,父母的責任只是『讀懂他』!」忽略孩子的想法,而將自己的「理想孩子」框架強加在孩子身上,任由父母搓圓、捏扁,形塑成父母期待的理想模樣。這樣不合理、缺乏彈性的想法,正是一種「火藥庫想法」!也因為如此,有類似想法的父母在孩子的表現與自己的要求相違背時,就會感到失望、焦慮因而產生負面情緒,甚至讓火藥庫爆炸,傷了自己又傷害孩子。

3、教養是一場馬拉松競賽,別急著為孩子打分數

其實,教養孩子就好比是一場馬拉松競賽,縱使在起點領先,跑得比其他人快,但馬拉松是一項考驗耐力的長跑運動,過程中一定會遇到被對手超越的情況。做為父母的,這時不必過於緊張、氣憤或因為外界的看法而急著為孩子打分數。

親職諮詢專家李顯文強調,孩子是一本無字天書,父母的責任只是要讀懂他而已。不要因為一直想著要控制孩子,而經常感到生氣。同時父母也必須承認:「絕大多數自己的堅持,就算孩子不照著做,真的也不會發生什麼嚴重的、致命的後果。

天下父母心,許多父母往往不是不能讓孩子隨心所欲一次,只是擔心放縱了一次,孩子會不會就收不回來了?是否永遠就無法再約束孩子了?因此父母在腦中常會浮現出「非得如何」的火藥庫想法。這些想法自然沒什麼不對,但卻可能使孩子在出現不當行為時,減少了彼此轉圜與討論的空間,反而對更長遠的親子關係產生負面的影響

換言之,火藥庫想法並非錯誤,只是缺發彈性而已,但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孩子並不會因為父母給他方便就變得隨便,反而會覺得因為父母能接納自己的情緒與想法而願意傾聽,甚至接受父母的建議。

所以,與其讓這些火藥庫想法破壞了親子關係,身為大人的父母何不先調整自己,放下焦慮與怒氣,平心靜氣地與孩子一同面對呢?找出情緒火藥庫、改變自己的想法,就能從今天起,徹底改善你與孩子的關係!

 

文章出處:陳毅龍,《親子教養》被孩子惹毛,其實是你的問題!3大要點拿回情緒主導權,風傳媒,發表於2018-08-24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479932?srcid=73746f726d2e6d675f6e756c6c_1559661567

 

文章標籤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蘇軾詩詞文俱佳,絕頂於世,為何希望自己兒子是個傻瓜?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洗兒》 短短四句,語氣戲謔,基調反諷,實乃事出有因。

 

「人皆養子望聰明」,人心所向,眾望所歸,本身沒什麼不好,道理不言自明;

 

只是蘇軾本人仕途受大挫,痛定思痛,「我被聰明誤一生,」也是實情。

 

蘇軾因反對王安石新法,又在詩文中譏諷「新進」,被對方構陷入獄。

 

一場「烏台詩案」,震驚朝野,幸有元老重臣營救,加上太皇太后干預,蘇軾才免得一死,貶謫黃州。

 

在黃州期間,侍妾朝云為蘇軾生下一個男孩兒,《洗兒詩》即為此男孩兒而作。

 

剛剛經歷一場大磨難,詩人「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一點不難理解。

 

「公卿」還是要當的,只是希望「無災無難」而已;

 

「愚且魯」不過是件外套,大智若愚才是內核。

 

不鋒芒畢露,就不會被「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一類悲劇選作主角。

 

蘇軾此願,實在是有感而發,絕非無病呻吟。

 

世事難料,佳願難如。寫罷《洗兒詩》不過十個月,蘇軾又給小兒作了一首悼詩,

題曰《去歲九月二十七日,在黃州,生子遯,小名乾兒,頎然穎異。

至今年七月二十八日,病亡於金陵。作二詩哭之》。

紀昀品評蘇詩,不時可見苛語,曾詰難《洗兒詩》「此種豈可入集?」而讀到「歸來懷抱空,老淚如泄水」二句,

還是不由得感嘆「住得沉痛。」

蘇軾《洗兒詩》願雖落空,但可憐天下父母心,早將標本存焉。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孩子「如何學」的5個撇步

比所有學習更重要的學習是什麼?就是學習「學習」本身。所有科目都沒有「如何學習」更重要,那麼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力?

在所有的學習活動當中,恐怕沒有比學習「如何學」更重要的了。很多學生對學習表現得興趣缺缺,其實只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學。

專家及資深教育家發現,很多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或學習技巧,或者他們依賴無用的學習法,而這些無用的學習法可能是老師或家長交給他們的。

「很多學生根本不知道怎麼讀書,他們因此對學習感到煩躁,甚至失去學習動機。」華盛頓大學腦科學教授、《超牢記憶法》一書作者亨利·羅迪格三世(Henry Roediger III)在書中指出:「我們應該在學生34年級之間就教會他們如何學習。」(看更多:還在熬夜背書、複習? 研究顯示,「說」比「背」更能記住

但是,忙碌的老師可能有很多教學進度要趕,很難停下來教學生學習法,因此家長可以多多幫忙。長期研究學習法的麻州威廉斯學院心理學教授內特·康乃爾(Nate Kornell)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指出,教孩子如何學,對家長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了解子女的課業、進度、優缺點——也是促進親子交流的好方法。

「當孩子學會如何學習、更深入的了解學習的價值,他們的成績就會提升,好像魔法一樣。」他說:「而家長可以在這當中扮演重要角色。」以下是一些給家長的建議:

1、準備-從小養成固定做功課時間

這個觀念大家都很熟悉了:劃出一段固定的時間來做功課——這個規律在小學低年級時就應該養成,而且要確實遵守。在讀書時間內,應該盡量排除分心因素:拿開3C產品,關掉電視。不過,也有研究顯示,有些孩子在家人聚集的餐廳做功課,學習效果反而比關在安靜的房間裡好,可以多方觀察,找出適合自己的用功方式。

2、留白-休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

研究顯示,研讀需要記憶的內容時,先讀一遍,然後休息一下,再多讀幾次,這樣的方式,比畫重點、不停重複背誦相同的內容,學習效果更好。(看更多: 腦神經學教授對教育界的喊話:馬上複習效果不佳,先去做其他事再回來學習!

3、交錯-輪流鍛鍊不同知識

體育教練或音樂老師常常使用這種技巧,在練習時間內教孩子混合練習不同的技能。同樣的方式,也可以用在學業上。比方說練習數學題時,與其一段時間內重複練習同一類型的習題,不如把不同類型的習題混合起來練習。

4、複習-加深學習印象

專家都同意,其實「小考」是最有效的複習手段。不一定是課堂上的小考,可以自己考自己,同學互相考,或是爸爸媽媽幫忙考孩子。

5、思考-能教他人就能學會

如果你的孩子正在準備考試,與其教他把教科書背起來,不如請他就考試的範圍與內容,「教」你一遍。這樣做,不但有助準備考試,而且可以增進孩子對這部分內容的了解。

 

 

出處:親子天下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9291-%E6%95%99%E5%AD%A9%E5%AD%90%E3%80%8C%E5%A6%82%E4%BD%95%E5%AD%B8%E3%80%8D%E7%9A%845%E5%80%8B%E6%92%87%E6%AD%A5/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https://kknews.cc/zh-tw/baby/g24l369.html

* 很多父母帶孩子的,特別是奶奶帶孩子的,對孩子容易寵,連吃飯也要端著碗追著喂,或者哄騙誘騙以買玩具為交換來哄小孩吃飯,

   為了讓小孩吃飯,也真是各出奇招,但這些「損招」長期下去對孩子的身體發育可是沒有半點好處!而且還會造成不好的習慣,以下有幾點方法可改善:

 

1. 吃飯要有規律,並且堅持豎立規則意識。

在吃飯這個問題上,要堅持豎立規則意識。吃飯時間基本做到規律,吃飯就是吃飯,讓寶寶坐上自己的餐座椅,玩具收起來、電視關掉,全家人一起專心吃飯,儘量少說話。在這點上,如果慣著寶寶,給他玩玩具,或者讓他邊玩邊吃,於是孩子會立馬作起來,各種和你談條件,比如必須讓他玩幾下吃幾口,或者玩性起來壓根兒沒心思吃飯。這個時候我就立馬收起所有玩具,把孩子抱上餐桌,告訴他專心吃飯。兒子立馬哭鬧了,採取不搭理,我們管自己吃,而且吃得特別香。等他略平靜,我會和他好好說,你看媽媽和奶奶吃飯玩玩具嗎?吃好飯就能玩呢。孩子其實都能聽得懂。

 

2. 讓孩子自己去練習,不要澆滅他的積極性。

當孩子能獨坐的時候,在吃飯時就可以將孩子抱進餐椅,把準備好的輔食擺在他面前,任他用手抓食物,吃得滿桌滿地都是,這都沒關係,一定要培養寶寶吃飯的積極性,大不了一會多打掃一會衛生。相比起孩子吃飯的事,多做點衛生又有什麼關係呢。在餐桌上,孩子會搶碗搶勺子,這時候應該積極配合寶寶,讓他就自己搗鼓吧。當寶寶把勺子伸進碗裡各種攪啊,碗翻倒,那是分分鐘的事情。這時候就可以任由他發展啦,這會培養寶寶吃飯的積極性。

 

3.重點是當媽的,一定要「堅持」!

無論是奶奶還是自己,都隔了一代,儘管她們努力做得不那麼寵愛孩子,但如果遇到兒子某天胃口不開,或者沒心思吃飯,他們還是會擔心,也會擯棄平時的良好吃飯習慣,哄騙或者追在他屁股後面喂,過程當然累效果也不會好。因為孩子可能那天剛好身體有點不舒服,或者運動量不夠真的不餓呀。

 當媽的這時候一定要注意了。如果家裡老有有追著餵的行為時,一定要阻止她們這樣「強餵」,就像我們也會有胃口不好的時候啊,如果別人強迫我們吃,我們止不住還要翻臉呢。還有,邊玩邊跑邊吃飯,沒有飢餓感,激不起食慾事,長此下去對於讓寶寶獨自吃飯的能力就被扼殺了!

 

4.對「熊孩子」任性的不吃飯,要當媽!

比如:在玩耍的孩子,堅決不來吃飯。千萬不要強餵哦,這時候也要恨下心,明確告訴孩子,現在不吃飯,等下就沒有吃的。吃完就把飯菜收起來,等孩子真餓了想吃飯的時候再給他吃,讓他知道媽媽是有底線的,下次就會乖乖吃飯啦!這是制服熊孩子不吃飯的法寶。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baby/g24l369.html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註:所有資料引用自教育百科cc授權

行為改變技術原理與運用

行為改變技術是行為原理在許多人類情境的運用(包含兒童養育、教育、輔導、心理治療、企業管理、社會工作等情境),相信所有行為都可由學習得來。行為改變技術的功效,積極而言,可增進個體良好行為;消極而言,能消除個體之不適當行為。茲就其特性、理論類型、及其原理與應用,分別敘述如下,並多舉事例說明理論與實際之關聯。

行為改變技術的特性

  • 行為改變技術是應用實驗心理學行為原理,客觀而有系統、有步驟的處理行為的有效方法。如矯正以奶瓶喝牛奶習慣,須有實驗者(母親)、受試者(小華)、控制變項(賞貼紙講故事)、反應變項(用玻璃杯喝牛奶)等要件。
  • 行為改變技術能解決個人與社會問題,增進人類適應功能。如:以獎金來提高工作效率,以罰款來管制交通、汙染問題。

行為改變技術的理論類型

行為改變技術源自行為學派,強調可觀察(看得見)、可測量的具體行為。其理論類型大致區分如下:

  • 反應性制約

「制約」是一種事物的成立,以他種事物為先決條件。(如:水遇熱化為水蒸汽,遇熱就是水蒸汽的制約)。反應性制約是刺激的配對與替代,是被動的行為。如:電視廣告運用此原理,人們看見美女產生愉快反應,使汽車(或化妝品)與美女伴隨出現,則會有購買的慾望。又如教學情境也是如此,學生害怕處罰,老師在實施處罰之前,黑臉伴隨出現,因而學生見老師黑臉也會害怕。

  • 操作性制約

操作性制約是反應增強的作用,是後果愉快、滿足需求,而使反應頻率增加,行為較主動的原因是「增強物」的介入。如:自動販賣機的操作,投幣立即得到飲料的滿足;打電腦的立即回饋,正確答案出現後的增強。開會的出席費高,或辦活動的供應物品多,都會造成參加者人山人海,甚至經費不夠的結果。給餐廳服務生較多小費,換毛巾的次數就會增加。學習情境如:幼兒學說再見,拍手或食物都是增強物;學生有好表現時,老師的微笑、拍肩膀、公開鼓勵表揚,造成許多成功事例,足見成就感教學的重要性。

  • 社會學習

班都拉的觀察(模仿)學習,強調環境的重要(境教),行為是個體與環境互動的結果。所謂「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學校的模範生選舉、杏壇芬芳錄、師鐸獎,社會的模範父()親表揚、好人好事表揚,就是觀察(模仿)學習的正面應用。而「上樑不正則下樑歪」、「殺雞儆猴」、「殺一儆百」,就是觀察(模仿)學習的另一面應用。

  • 認知行為改變

觀念是行動的指引,有正確的觀念,才有正確的行動。人們的困擾不是來自事情本身,而是來自人們對事情的看法。換言之,不合理的想法會造成情緒的困擾。因此,要矯正不當行為,就要糾正當事人不合理的想法,改變其情緒,建立合理的信念。如:戒菸的正面認知,是戒菸可以省錢,不抽菸的飲食味覺比較香;而戒菸的反面認知,是抽菸會致癌。若能認知戒菸的正反面結果,就會改變不當行為。 

增進個體良好行為的行為改變技術

  • 行為的塑造與串連(逐步漸進法)

行為是逐步養成的(連鎖原理),如同雕塑家的捏泥巴,經過許多步驟,複雜的過程,才能完成一件作品。又如造句,由若干單字、造詞,連接而成句子。其他如體操、彈琴、電器操作手冊、學騎腳踏車、運動選手以播放影片慢動作而學技能,都是由若干分解動作串連而成,先學會簡單基本動作,進而學會複雜行為。所謂「工作分析」,就是把抽象複雜的教材,逐層分析成為簡單易懂的基本元素;即使是一個洗手動作,也能分解成十七步驟。「馴夫記」能使大男人主義者下廚房煮飯的過程,就是行為塑造( 逐步漸進法 )的巧妙運用。然而,行為塑造若使用不當,也會因誤用而產生反效果,如小偷屢次得逞,便由大偷而成大盜;又如小孩好哭,逐步養成以哭為威脅取食的手段。

  • 正增強作用

獎賞是教育上的金科玉律,守規矩的學生會得到鼓勵,所以更樂於守規矩。小女兒跟媽媽到超市買東西,表現順從與合作,媽媽說:「你很乖,去買乖乖吃」,以此經驗,類推到下回再到超市或上街購物的同樣表現。正增強作用對不正常的人也有效。有一植物性白痴,躺在床上十八年未學任何動作,實驗以甜牛奶注入口中,仍可訓練舉右手垂直。另一強壯白痴,以口香糖為增強物,訓練吞食藥丸。都是成功的例子。

  • 負增強作用

負增強是一種威脅,但尚未執行;若不當行為一發生,立刻執行威脅,就是處罰。換言之,負增強是免於受制裁或痛苦的威脅,而增強目標行為,做出合格行為,以脫離痛苦厭惡的情境。負增強作用的語法是:假如不..,就要..(例:假如不寫作業,就要取消下課時間來寫作業。)負增強作用分為兩類:一類是逃脫行為。如:烈日下會走避到陰涼的地方;或脫掉一雙窄小難受的鞋子;或按期繳款,免受過期的處罰;或上課專心,以免放學後留校一小時。另一類是防患行為。如:法律明訂犯扎法後果而不觸犯;遵守交通號誌免於受罰;用功準備考試以防成績不好而受罰。

  • 類化作用與辨別作用

類化作用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刺激情境類似,兩種刺激愈相似,愈易類化。幼兒學叫爸爸,若形貌愈像,愈會讓幼兒強認爸爸。所謂「愛屋及烏」,學生敬愛某位老師,因而對其擔任的課程也特別喜歡。另一類是運用舊經驗,「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繩」。又如:要求小孩到圖書館肅靜,可先到教堂做禮拜的經驗。若刺激明顯不同,則會產生辨別作用。如:紅燈止步綠燈行;又如:辨別是非,分明青紅皂白。辨別作用對反應而言,謂之選擇增強。見馬呼之為馬,則給予增強;若指鹿為馬,則不予增強。

  • 代幣增強作用

以符號(象徵物)代替實物獎勵。如:積分制、點卷、籌碼、榮譽卡、貼紙、行為契約,以兌換獎品實物。日常生活的運用不勝枚舉,某選舉以千元購得支持卡,若當選則兌換十倍的價碼,真是應用此方法之高招。使用代幣制的優點有:實施方便、避免飽足、標準客觀、可同時用於多數人。而使用代幣制的缺點有:相互收受使用、卡片易偽造、購實質增強物的花費大。

  • 模仿原理:身教與境教(刺激控制法)

身教就是示範法,教師以身作則,提供良好學習楷模,學生看樣學樣。或是觀察學習,如:考試作弊記大過乙次,以儆效尤。身教的要素之一,是楷模的特性,年齡性別較接近者、社會地位高者、成功的名人專家,較易被模仿,因其較容易成功。其二是觀察者的特性,注意力集中、動機強烈者,較易模仿成功。其三是模仿的過程,楷模行為得到何種獎懲,深深影響模仿行為。境教是安排環境以改變行為。節食減肥者,於冰箱門貼著美女照片,寫上警句:「看!少吃就會這麼美」,控制取食的慾望。有一位名作家,為了專心於書房寫作,命僕人取走外衣,無外衣蔽體,不得外出,只好留室內潛心著作。都是刺激控制法的妙用。

  • 增強的分配方式

增強的分配方式有「連續增強」與「間歇增強」之分。「間歇增強」又分為「比率分配」與「時距分配」,各有「固定」與「變動」二類。固定的「比率分配」如:按件計酬,或是每上一課休息十分鐘。變動的「比率分配」如:吃角子老虎,或是推銷員的售出商品。比較事例:老師發問,學生按次序輪流回答,是固定的「比率分配」。若以抽籤方式回答,則是變動的「比率分配」,效果較好。固定的「時距分配」如:每週一檢查作業。變動的「時距分配」如:臨時抽查作業。比較事例:段考是固定的「時距分配」;臨時考則是變動的「時距分配」。一般而言,間歇優於連續,變動優於固定。而比率又優於時距,因為比率式按件計酬值得加班,而時距式不必多賣力加班。

消除個體不適當行為的行為改變技術

  • 消弱作用(停止增強)

消弱作用是使個體反應得不到回饋,而消弱行為。上課時老師發問,某生數次舉手皆得不到機會,之後該生不想再舉手。又如某女老師在課堂上無心說了一句引人遐思的雙關語,學生起哄,老師若無其事,自然就會消弱笑鬧場面。又如哭鬧小孩,若不予理會,待表現乖巧,才給予注意微笑,就會削減哭鬧,養成正當行為。使用消弱作用應注意的是:扣留增強到相當久,例如不理會哭鬧小孩要狠心,即使在地上連滾帶爬,也不可心軟而前功盡棄。此外,管制增強要全面合作,態度一致,如訓練小孩於正餐吃飯而不吃零食,就要在除了正餐間以外,管制所有可能取得食物的機會,才能發生效用。再者,反應動作要十分吃重、付出相當代價,才給予增強,如買獎券,若每張二十元,則不中也不痛不癢;若每張千元,數次不中,則因代價太高而放棄。

  • 增強相剋行為(相互抵制)

甲刺激產生痛苦的反應,乙刺激產生愉快的反應,若使愉快反應強於痛苦反應,且兩行為不並存,則乙刺激會取代甲刺激。依此原理,則可安排無法並存的兩行為,以好行為代替不當行為。如:唱歌與哭鬧兩行為不能並存,小女孩若起床唱歌則得貼紙,就會剋除哭鬧行為。又如興奮與平靜是不並存的行為,某生愛吵鬧,若選為風紀幹事,為了維持秩序,某生自己就不再吵鬧。

  • 敏感遞減法(逐減敏感法)

逐減敏感法是消除焦慮、緊張、懼怕的行為治療法。例如:女生怕蛇,則設計安排有系統地呈現刺激,以逐漸降低消除恐懼症。首先在遠處呈現假蛇,由他人觸摸,並未有危險反應;再向前移近,也不見危險;繼之出現遠處真蛇,漸漸移近,手扶他人手以摸蛇,最後親手摸蛇而不會懼怕 。又如肌肉放鬆訓練,也是此原理的運用。

  • 飽足法(飽和原理)

飽足法是給太多的增強物,多到不能處理而厭膩。某生上課喜歡轉動筆桿,難免分心,教師指定他不停地反覆此動作,直到產生厭煩痛苦而戒除該不當行為。常例戒菸,令其猛抽菸,直到頭昏腦脹而產生厭惡,但要小心運用以免傷害身心。又如某飲食店,以炸大蝦著名,但每人限吃一尾,不會產生飽足而有再光顧的欲求,此為避免飽足的妙用。

  • 撤除正增強

撤除正增強可分為「隔離法」與「虧損法」。以實例來說,「隔離法」如:喜歡遊戲的兒童,若不遵守規定,就不讓他遊戲。某生是桌球代表隊,卻犯抽菸的不當行為,教練警告他,若再抽菸就要取消代表隊資格。「虧損法」是扣除其所擁有的增強物。如:逾期還書要罰款;不守常規要扣操行分數;開車超速要被開罰單。但要注意的是,扣除增強物應考慮當事人是否付得起的數量,若當事人一貧如洗,則罰重款會有困難。

  • 遠離增強物(禁制法)

遠離增強物是調整環境,移走引人作怪的刺激。老子說:「不見可欲,使心不亂」。例如:菸毒勒戒所,就是使吸菸毒者避開誘惑,而戒除菸毒之癮。又如:學生上課搗蛋,老師將其移開鄰座,使調皮學生沒有任何接應,缺乏任何增強。然而使用禁制法應小心,以免誤用。學生上課搗蛋,若老師令其罰站教室後,正合該生心意,視野擴大,無法制止其作怪,若再令其罰站走廊,更是逍遙自在。所以使用者務必了解學生心態。

認知行為改變技術

  • 合理情緒治療法

以合理的認知,來培養健康的情緒狀態。人們許多的情緒困擾,經常是當事人的不合理看法,戴有色眼鏡跟自己過不去。因此,觀念的重建,轉移情緒,是化解之道。例如:失戀產生不安情緒,常安慰之「天涯何處無芳草」。又如:考試落榜,自責過甚而痛苦,則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安慰之。人們的情緒困擾,或人與人之間的誤解,也常起因於成見與偏見。例如列子書中記載一則寓言:某人遺失斧頭一把,懷疑鄰人之子所偷,因而見鄰人之子走路動作舉止,都覺得像小偷;日後,在井內尋回,再視鄰人之子行為態度,怎麼看都不像小偷。此乃不合理的成見與偏見使然。

  • 自我解惑法

自我解惑法是分析解決問題的有系統思考步驟。大致分成五個步驟:首先要面對困難,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有困難是不可避免的,要鼓勵當事人勇於面對困難,而不逃避問題;其次要認清問題,透過討論將籠統的疑惑,界定得更清楚;再次是列舉對策與研判對策,以腦力激盪法,想出一切可能的解決辦法,並考慮各對策的優劣得失與後果;最後確定實施對策,天下沒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方法,所以要通權達變,「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即是可行之道。

  • 自我肯定訓練

自我肯定訓練是懂得拒絕別人的技巧,能表白自己的意願,有主見,有自信心,合情合理,不遷就他人無理的要求與干擾,以免造成埋怨、後悔、自責、膽怯的後果。一般人常礙於情面,不知如何拒絕別人,常常開不了口。例如:心不甘情不願地難以回絕朋友的借錢;或室友的錄音機吵到自己的專心讀書準備考試,卻又不好意思吭聲,只有滿肚子的悶氣。自我肯定訓練的過程是:真實的敘述、誠懇的表達、合理的聲明、明智的果決,坦誠地表明自己的主張。自我肯定訓練可以說是改變個人性格的重要措施,它所運用的原理仍屬行為改變的過程,但是含有相當多的認知成份。

  • 自我教導訓練

自我教導訓練是當事人教導自己應付焦慮、痛苦、恐怖的不利情境,面對現實,積極的看法。自我教導的語氣,常是自我支持、自我勉勵的話。例如:在恐怖情境中,自言自語:「不要怕,要冷靜」;學開車,自已說:「小心點,手腳要放鬆」;打籃球,自己說:「對準籃圈,球要抓牢」;參加考試,警惕自己:「不要緊張,慢慢想」。這些都稱為自我教導訓練。總之,行為改變技術簡便易行,只要稍微用點心思就會做。雖然難免有挫折,人類的個別差異很大,從「社會平衡論」或「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觀點而言,整個社會是常態的,由形形色色的人組成,各有所長,各司其職,各安其所。有的人是小柴棒,有的人是大棟樑,小柴棒如何能成為大棟樑?只要適材適所,社會就能平衡,又何必強求?孔子弟子三千,成德達材者不過七十二而已。過去教育重視精英教育,今日教育兼顧英才與通才,責任與壓力加重,因此要善用教育原理方法,相信行為改變技術對今日教育有所裨益。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校內課後照顧與社團

基於學校給人的信賴感,加上各縣市教育主管機關補助,學校社團收費比坊間安親班、才藝班便宜,讓校內課後照顧與社團獲得不少家長青睞。

學校辦理課後照顧,可自行招聘師資,也可提供校內場地、設備,委託民間團體辦理。學校課後安親收費有一定標準,一學期(四個半月)約五千到七千元,平均一天最多不超出一百元。整體而言,學校課後照顧具備收費低廉、安全、無接送風險,以及有寬廣活動空間等優勢。

課業指導原則:不超前進度

至於多數家長最關切的功課問題,由於法令並未明確規範課後照顧指導內容,執行的老師和家長期待之間,有時會產生落差。

台北市某明星國小家長就抱怨,課後照顧班老師不會上新進度,甚至小孩功課常常沒寫完就帶回家。一位曾與學校討論課後照顧師資問題的家長便透露,學校由於收費低,對老師只能要求「沒有過失」,只要老師不體罰、不辱罵,就會繼續聘用,「不能太奢求」。

彭婉如文教基金會暨全國課後照顧聯盟祕書謝美惠則表示,課業指導的原則是不超前進度,也不做額外評量。若學生因學習落後而有特別需求,也需經過老師同意,才會替學生補強。

此外,也有家長對兼任課後照顧的學校老師有高度期待,卻發現老師不主動看聯絡本、也不仔細檢查功課,甚至叫小朋友自己對答案,因而質疑學校因為收費低廉就不重視品質、敷衍家長。對此,一位民間團體業者的觀察是,學校老師白天上了一天課、壓力又大,下課後其實精神、體力已不濟,以被動姿態兼任課後照顧,也是情有可原。一般而言,外聘的師資態度會較積極、主動,因為學校也會要求成果。

課後社團  有價格場地優勢

除課業指導,家長如果想要孩子利用課後時間培養才藝興趣,校內自辦的課後社團,也提供愈來愈多選擇。

學校課後社團依規定是以藝能活動為主,每次至多兩小時,每週一至兩天。多挑選領有證書、或有足夠專長證明的內教師,或有特殊才藝的外聘師資來負責教課。相較坊間才藝班,校內課後社團最大優勢在價格與場地;但因社團名額有限,若報名太過踴躍,有些學校會以「抽籤」決定參加名單,孩子不見得能順利報上屬意的社團。

像台南市億載國小在九十九學年度共開了六十七個社團,其中網球社的鐘點費不到一百元,大約只有坊間一半。原預定招收二十人,竟有七十多人報名,教練看到名單當場傻眼,只能再聘請一個助理教練來協同教學。此外,機器人社團也超級熱門,教務主任林勇成形容報名狀況簡直是「秒殺」。

課後照顧時間  較難有彈性

時間不若安親班彈性,則是校內課後照顧最大缺點。課後照顧下課時間,各縣市各校有不同做法:有些學校可延至晚上七點才下課,也有的下午五點就得請家長將孩子接走。以台南市某明星小學為例,課後照顧時間一律從下午四點開始,對於一星期有四天中午就放學的低年級學生來說,完全沒有幫助。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願意挹注教育經費的地方政府,已留意到雙薪家庭需求。台北市在九十九學年開始,擴大辦理課後照顧,由教育局補助開辦費所需差額,所以只要家長有需求,學校保證開班,不會再有人數不足無法開班的問題。

苗栗縣更是全國唯一免費提供公立國小課後照顧的地區。由於苗栗縣有許多單親弱勢家庭或隔代教養家庭,為減輕學童家庭的經濟壓力,凡縣內公立國小學生的課後照顧,不分年級一律免費。單是一○○學年度的課後照顧預算,苗栗縣政府就編列了一億三千萬元,參加校內安親方案的學童比例高達五%。

文章取自於親子天下雜誌

 

文章標籤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學生處於負向情緒時

儘量不要對學生說

不要生氣!你為什麼那麼愛狡辯!不要那麼愛哭!你為什麼不好好

嘗試這樣說:

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能不能告訴我 你有很多委屈喔?

能不能告訴我 能不能把你心裡的委屈跟感覺告訴我 我覺得你可以

老師如何提高自己的EQ?

老師也是人,一樣有喜怒哀樂各種情緒,面對學生、家長的千百種考驗,老師如何做好自己的情緒管理?資深老師宋慧慈提出她的建議。

先接受自己可以犯錯、會犯錯,先釋放自己。特別是老師,從小都很優秀,很難接受自己犯錯。

要有「打包」的工夫,要能變臉。老師如果在教室情緒不好,可能就沒辦法好好上課。所以先把情緒打包,不是壓抑或忽略,而是先把這件事情放著,深呼吸,換一張臉,重新去面對那些孩子。當你一個轉念,你會從其他孩子給你的回饋中消解負面情緒。

要能處理「打包」的情緒:打包的心情,要去處理,不然會發臭。處理它,對不對先不談,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如果你讓對方不舒服,先去道歉,再談事情怎麼處理。

自我察覺的能力要很強:例如面對家長壓力時,可以先覺察到自己的感覺,告訴自己,先放下防衛心去了解原因。如果察覺到自己的情緒已經太緊張,可以跟對方說:「我發現自己現在沒辦法跟你講話,我們可否改天再聊?」先讓自己清靜一下。否則情緒不好的時候談,會愈談愈糟糕。

找到可以處理情緒的「場所」,包括適當的人、時間、地方,跟可以幫助你的人。

情緒教育實用妙招

情緒教育該怎麼教?老師該如何做好自己的情緒管理,並培養學生的EQ?

以下綜合多位專家與資深教師的實戰經驗,提供老師幾招EQ祕笈。

第一招 繪本教學

情緒教育需要生活化的引導,要融入情境,孩子才能感同身受。

情境學習中,最好用的一招就是繪本教學。

繪本讀完後,可以跟孩子討論一些問題,例如:設身處地幫故事書裡頭的角色想一想,他發生了什麼事?如果這件事發生在你身上,你可以怎麼做呢?

也可以利用角色扮演,讓孩子扮演故事裡的情境,從演戲中體會劇中人的感覺。

第二招 戲劇演出

「如果有人說你醜,怎麼辦?」

答案:「不理他」、「告訴老師」、「打架」……友緣基金會副執行長黃倫芬指出,在基金會設計的課程中,會讓小朋友把這些方法都演出來,看看哪種方法有效。

孩子在戲劇的演出中,漸漸會發現,用嘴巴罵回去或用打架的方式,會讓衝突繼續,他們會找到好的方法。舉例來說,有小朋友就發現,當他說:「喔,謝謝你的指教!」對方反而不會再故意取笑他。

北投國中則引進八頭里仁協會的「女巫劇團」,協助處理校園霸凌的事件。

女巫劇團是北投社區的劇團組織,學校可以透過申請,邀請他們到班上演出「一人一故事」,他們能以簡單的音樂、道具,立刻重現學生的心情故事。

有位被霸凌的學生說出他的故事,女巫劇團就立刻幫他演出來。戲劇裡,連演門的都可以發出聲音說:「我是一扇門,我被用來關住另外一位同學,我不知道該怎麼辦?」透過戲劇的詮釋,霸凌他人的同學終於了解到,被關在裡面的同學那種吶喊的痛苦,增加他們對別人感覺的體驗,後來霸凌的現象就大為改善。

第三招 心靈電影院

幼稚園的孩子可以用繪本談情緒,大一點的孩子就可以安排一些電影觀賞。影片觀賞過後,可以和學生進行影片的討論、分享,在其中學習處理人生重要的課題。

以台北雨聲國小的輔導室為例,今年就安排一系列心靈電影院,學生觀看過後,可以在學習單回饋感想,讓小朋友在看電影中朝向心理健康發展。

第四招 寫情緒日記

豐富的情感語彙,有助於情緒的表達。很多老師發現現在的學生語彙很貧乏,不太會描述自己的感覺,用來用去只有:「還好」、「不錯」、「很酷」幾個詞。

羅東竹林國小老師宋慧慈每天上課前,都會跟孩子談談他們的感覺,讀讀孩子的心情,也會讓孩子練習說出他們的感覺。她用的一招,是讓孩子寫感覺日記。

宋慧慈的聯絡簿上,除了有每日的溝通事項,還要求學生寫一、兩百字的日記。日記內容則要求學生至少要寫三種感覺中的一種。

這三種感覺,第一是「感動」:今天有看到什麼事物或場景讓我好感動。第二是「感謝」:今天有誰做了什麼事,我想要好好謝謝他。第三是「感佩」:今天有哪位同學有突出的表現,讓我好感佩。

宋慧慈還會將語文課程融入情緒教育。剛教過感歎詞,她讓學生上台講一句感歎詞,例如:「哇!太好了!」接下來,要全班同學搶答,猜猜這位同學發生什麼事。在搶答過程中,宋慧慈驚訝的發現,學生不但可以熟用感歎詞,而且同學間交流很密切,很能猜中彼此的心事。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會做家事的孩子,長大更幸福----

      本文節錄自:《跟著光光老師,教出高正向小孩》一書,廖笙光(光光老師) 著,遠流出版。

 

 

叫孩子做家事好像要他的命,總是一副心不甘情不願的樣子。不是要叫個一、二十遍,就是很敷衍地隨便做一做,都要爸媽氣到爆炸才做得好。怪的是,明明就可以做得很好,為什麼總是要搞到大人氣呼呼的呢?

要求孩子做家事確實是件好事,但是為何那麼困難呢?這跟年齡有關係,越是小時候,越容易養成習慣。

「模仿」是上天給予孩子最大的禮物,孩子透過模仿來學習,在懵懵懂懂間就先學會如何做,長大後才會理解背後的原因。如果等到七歲以後才想要培養,會比較困難。

兩歲時,孩子什麼都喜歡模仿,像是吃飯時都不想用自己的小湯匙,硬是要用大人的筷子。不論爸媽做什麼,他都張大眼睛看,一直迫不及待想要學,將看到的東西變成自己的能力。

三歲時,孩子覺得自己很厲害,已經長大了,想要當一個「大人」,所以什麼都想自己做,連你想要幫忙,他都會堅定地拒絕你。他常把「我可以做」放在嘴邊,但是下場爸媽都知道,一定沒辦法做得很好。

四歲時,孩子超喜歡玩扮家家酒,可以做完一連串的步驟。仔細觀察孩子在遊戲,可以正確重現媽咪在家煮晚餐的所有步驟與順序,而且幾乎沒有錯誤。透過遊戲過程的反覆練習,孩子雖然在和朋友玩,同時也在準備好做家事的能力。

五歲時,孩子開始漸漸脫離稚氣,越來越像小大人,但是對於想像遊戲突然間失去興趣。這時孩子開始不喜歡玩扮家家酒,反而更喜歡「真實工作」,並從中獲得「成就感」。

在四、五歲時讓孩子開始「做家事」,因為順著發展特質,當然就很容易養成習慣。相反地,等到九歲以後,孩子學業壓力越來越沈重,也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這時再想要孩子分擔家務,就會花費更多時間。

給爸媽的話

做家事不是一個工作,而是一種習慣。孩子還小時,可以透過帶著他們一起做,給予他們榮譽感,漸漸培養出來。孩子覺得自己長大了,能做更多的事,自然就很願意分擔家務。

讓孩子分擔家務,最重要的不是因為家事要有人做,也不是工作效率。如果從這兩個觀點來出發,基本上爸媽自己做比較快。其實,做家事是在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讓孩子學習到「負責」就是要做好自己的工作。當然孩子年紀還小,難免出錯,沒辦法做到百分之百完美,這時爸媽應該鼓勵多於責備,才能讓孩子願意持續嘗試。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心理學家韋朗特(George Vaillant)的調查研究指出:童年時有做家事習慣的孩子,在成年後「獲得高薪職位」的機率多四倍,「失業可能性」則少十五倍。

並不是孩子會掃地和拖地,薪水就會比較高,而是透過做家事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讓孩子學會自動自發。想想看,如果你有一個員工做事拖拖拉拉,要唸一下才勉勉強強動一下,但另一個只要交代一聲就很負責地自動自發,從來不需要說第二遍,如果你是老闆,你給的薪水會不會有差別呢?

做家事不是練習當幫傭,而是培養孩子的責任感。當我們幫孩子做牛做馬的同時,其實也在折斷孩子的翅膀。習慣依賴的孩子,又如何能長大?請不要幫孩子做得太多,卻又抱怨孩子不知惜福,不體貼爸媽的辛苦,因為孩子從來就沒有辛苦過,又哪能體會你的累呢?

跟著光光老師這樣做

在兒童發展的評估中,「生活自理」一直是很重要的項目。現在的孩子越來越聰明,但生活自理能力卻越來越差。想想看,如果一個孩子連自己穿襪子都有困難,又如何能主動幫忙做家事?我知道這聽起來很好笑,卻常發生在現實生活中,所以要孩子幫忙做家事之前,請先培養起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當孩子有能力照顧自己,才能去照顧別人,自然就願意做家事了。讓我們來使用三個好方式,引導孩子養成做家事的好習慣。

一、任務符合年齡

依照孩子年齡可以做到的事情給予適當的家事任務。以洗碗而言,四歲可以幫忙收碗、五歲負責擦乾、六歲負責沖碗,等到七歲以後就可以自己洗碗。做家事需要引導,讓孩子可以成功,就是孩子願意配合的關鍵。給予孩子不同階段的工作,讓孩子有一個嚮往,覺得自己是因為長大了所以可以這樣做,有了榮譽感支撐,孩子才願意主動做家事。

二、明確列出步驟

要求孩子做家事時,不是只給予指令,例如:「把房間收好!」結果孩子收完才坐下,又被罵了一頓。因為孩子和爸媽對「收好」的定義不同,當然就搞得爸媽不開心、孩子很困惑。請把任務一一列出步驟:一收玩具、二收桌子、三倒垃圾桶。這樣孩子容易配合,也不會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而感到挫折。

三、使用代幣制度

七歲以後才開始培養做家事的習慣,建議可以使用「代幣制度」。這裡不建議使用零用錢作為獎勵,這樣會讓孩子把家事當作一個額外工作。當孩子做一件家事或幫家人一個忙,就可以得到一張貼紙,累積到一定數量就可以換取「獎品」。只是要注意,「代幣制度」是一種加法,而不是減法。你可以不給孩子貼紙,但不能拿走孩子的貼紙。爸媽會失敗的原因,常常是加法和減法一起使用,結果反倒沒有任何效果。

在幫忙做家事時,還有一個小重點要提醒爸媽,要適時幫孩子換工作。特別是七歲以前,當孩子還不熟悉時,經常會拚命努力練習,一股非常有動力的樣子,但是一旦學會了,他們就會覺得無聊。這時可以適時幫孩子換個新工作,維持住他們的動機喔!

【給爸媽的小提示】           

家裡大大小小的事情超多,常常忙上一整天也不一定可以全部做完,真的很辛苦。家長也難免會想抱怨一下,但請不要在孩子面前哀嘆做家事有多累、多煩,我們可以換句話說:「幫媽咪做家事,媽咪才有時間可以陪你玩。」這樣孩子會更有動力喔!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場開講的嘉賓沒有吸引到我,開場的小男孩吸引到我不少.

https://youtu.be/d8Kqroiic-I

讓孩子充分表達自己!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用-https://gfamily.cwgv.com.tw/content/index/14563

作者:尚瑞君 發表日期:2019-04-19
 
去四樓陽台澆水時,發現一盆蘭花有些枯萎。拔掉了乾黃的葉子之後,帶著僥倖又期待的心情,去試著碰觸最上面的綠葉,心裏想著:「只要你們還沒掉,我一定不會再忽略你們。」結果,兩片葉子,隨著我的碰觸,掉落。
心情瞬間被自責與絕望填滿,我馬上跟蘭花說:「對不起!」努力的回想,上次澆水,是幾天前?這盆蝴蝶蘭,是什麼花色?養了幾年?是它生命該到了正常終止的時候了?還是我的疏於照顧,讓它提早結束生命?
如果,被我們忽略的,是一個孩子時,那又會發生什麼事?

教養孩子,最難的既不是養,也不是教,而是察覺孩子的心理需求。
孩子跟我們是不同的個體,但我們卻習慣用自己的想法與價值觀,直接套用在孩子的身上。
如果,孩子的心理需求,跟父母給予的剛好合拍,那水乳交融的親子之情,一定讓雙方都沐浴在甚得我心的喜悅中。只是,如果親子不合拍時,又當如何?甚至孩子有時候為了要討好父母,刻意迎合,你能察覺與分辨嗎?
當大人覺得考試成績不重要,但孩子卻很在乎時,你怎麼辦?當大人覺得朋友交一兩個知心的就好,孩子卻想廣結人緣時,你又該如何?「其實你不懂我的心」是孩子進入青春期,很多親子之間都發出的感慨。
有很多人羨慕我們的親子關係良好,常常要問我祕笈所在,我仔細的去回想這十幾年下來的親子相處,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常常跟孩子進行雙向的溝通:
 
引導孩子說出心中的話
大家都知道照顧嬰兒很辛苦,因為嬰兒不爽只會哭,只會鬧。多希望嬰兒可以告訴我們,他需要的是什麼?要我們怎樣的幫忙與協助?才會讓他舒服與快樂?
現在,你的孩子會說話了。但是你有靜下來聽他心中的想法嗎?你有努力的引導他,說出心裡的話嗎?還是大人忙工作賺錢,給孩子付補習費?親子一天對話不超過五句?
親子之間要養成良性對話的習慣,才不會常常誤解彼此。

尊重孩子的意見,並且要他尊重自己的選擇
關於學前教育,或是學才藝,這些事項,要尊重孩子的需求和意見。
在長子滿四歲念幼兒園前,學過半年的團體班鋼琴課程,後來因為老師不繼續授課,長子不想換老師學而停止。念幼兒園一段時間後,他跟我說:「媽媽,我想學打擊樂。」打擊樂學了六年,直到課程畢業。其中,當他偷懶不想練習時,我會告誡他:「是你選擇要上打擊樂的,要尊重自己的選擇。」
我有朋友的小孩,沒有念幼兒園。因為弟弟問姐姐,念幼兒園和念小學那一個比較好玩?他姐姐說,念小學就好。後來,他兒子和小女兒,都選擇不要念幼兒園,跟媽媽在家生活與學習,現在讀國三和小六,每天跟讀高中的姐姐,輪流煮晚餐,不管是家庭生活還是學校課業,都兼顧得很好,也沒有親子衝突的問題。
不要以為孩子還小,就什麼事都幫他做決定。孩子有能力去分辨,他喜不喜歡,給孩子選擇的機會,並且要他為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面對自己的選擇,孩子比較有動機,自己會努力做好。
孩子要不要寫評量或參考書?要不要補習?要不要上才藝?要不要念私立中學?可以在跟孩子分析過利弊得失以後,傾聽一下孩子的心聲,讓他有選擇的機會,要他為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從小就要讓孩子練習選擇,並且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孩子還小,就算一時選錯了,也還有彌補的時間和機會。可是如果孩子一直不懂得如何去做選擇,當他長大,可能會為了反抗父母,而真的做出,讓彼此遺憾終身的選擇。
每個人的人生都一樣,都是在大大小小的選擇與放棄中,匍匐前進。讓孩子知道有選擇的機會是幸運的,但是,要珍惜可以選擇的機會,並且善待自己的選擇。
 
依孩子的身心需求,訓練他做自己可以獨立做的事

孩子不是養在溫室的花朵。他生活的區域,也不是只有學校和家庭,而是他必須融入整個社會的運作模式中,要多訓練孩子,參與社會的互動。
訓練孩子可以自己走路或搭車上學,可以自己去買東西,跟朋友出去玩,參加過夜的營隊,這些事項,都可以訓練孩子的身心,慢慢地走向獨立。
長子小二開始自己走路上學,小四時跟小二的弟弟可以結伴去買東西,到了小六暑假,已經可以跟同學從竹北坐火車去台北逛西門町。
孩子跟社會的脈動愈接近,他不但愈獨立,也愈有自信。有自信的孩子,不會把心思和時間,花在耍叛逆上,他會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職業不分貴賤、行行出狀元

要消除過往「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需要靠父母落實在生活中,對各種行業的尊重與心懷感恩。
剛搬來現在的家時,那時家裡偶爾需要建設公司的修繕。師傅常常拿著矽利康,這邊補補、那邊弄弄。兩歲多的長子,也如法炮製,自己拿著玩具槍問:「媽媽,我是師傅,哪裡需要修理啊?」
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模仿過老闆、消防員、醫生、鐵板燒師傅……不管是那一個職業,我們都會聊聊,那個職業,對社會的貢獻和付出,順便問問孩子,長大後,想做什麼工作,賺錢養活自己?
父母要讓孩子明白,職業不同,收入雖然會天差地別,但只要肯付出自己的努力和貢獻,不管是心力還是勞力,都值得被尊重。因為,人是群居的動物,靠著相互幫忙與付出,才可以有便利的生活。
所有的教養與學習,最終都是要讓孩子長成一個身心獨立,懂得尊重與自重,可以付出與接受,學會愛與被愛,好好地融入社會裡,自在而安心的工作與生活。這些事,不是孩子長大後的事,而是每天都在進行一點點,每天都有一點點進展與變化的事。
不要以為孩子還小,就只想要保護孩子,只讓孩子過單純的讀書生活,這樣會讓孩子失去應變外界變化的能力,反而愈大愈膽怯與退縮。多傾聽孩子內在的心聲,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才不會在青春期時,因為身心劇烈成長的混亂,為了反抗父母的壓制與干涉,而變了一個人。
孩子不會突然變壞,除非他生病了!可是,當孩子的心理需求,長期被忽略,他的心,一定是病的,總會有那麼一天,發病。
尊重孩子跟我們的差異和不同,尊重每一個行業對社會的付出和貢獻,我們的心,才不會焦慮在孩子以後的職業,不體面?不賺錢?沒有未來?這幾個似是而非上的情緒裡,糾結。
未來世界的發展,已經超乎我們的想像,多關心孩子的心理發展,當他的心中蓄積滿愛的能量,他就不會用退縮或自殘,來逃避現實。父母不僅要餵飽孩子的肚皮,更重要的是發掘孩子的內心,透過引導與鼓勵,建立他的自信與獨立能力,當孩子能運用自己的學識與經驗去解決問題時,他就有適應社會變遷的應變能力。
讓親子之間的愛與溝通,永遠保持在順暢的雙向交流中。教養不是一步到位的天方夜譚,而是每日落實在生活實踐中的日常,多傾聽孩子的想法,孩子才可以慢慢發揮出潛藏在內的能力,而不是為了迎合或滿足父母,過著自己不喜歡的人生。

t3893527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